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习题4.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引申与提高习题
本章主要内容是三角变换及解三角形,其应用十分广泛.要求正确、熟练运用两角和、差、倍、半,以及积与和互化三组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并能解决其他相关问题;本章的公式多,要弄清公式间的内在联系,推导过程,熟悉公式的各种变形和全部公式的整体结构以及公式各自的作用.通过反复练习,熟练地掌握、灵活运用这些公式,为此,还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三角函数的最值
求三角函数的最值,一般是利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再结合代数中求最值的方法,如配方法、平均值法等.
例1.求函数的最值.
解:
当 sin2x = 0时,;
当 sin2x =±1时,.
例2.求函数(0 x π)的最大值.
解:设,∵ 0 x π ,∴ t 0.
∴ .
在(0 ,π)内存在使t 2 = 3的角x,因此有.
说明:万能置换法是求三角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要灵活掌握.
例3.求函数的最值.
解法一 由原函数得 sinx + ycosx = 2-2y,即
,
∵ ,
∴ .
解得
所以 ,.
解法二 令 u = cosx,v = sinx,则u2 + v2 =1 .
它表示单位圆,于是只要求出共点直线系v = k (u-2) +2的斜率的最值.
易知,最值在直线与圆相切时取得.
所以 ,
解得 .
∴ ,.
说明:解法一利用三角函数性质 | sin x |≤1,| cos x |≤1.解法二构造几何模型,解法简捷.
例4.已知,求函数 的最值.
解:
.
令 ,(),则 .
因此, .
当t = -a时, .
当时,.
说明:用换元法,令,既减少了变量,又明确了t的取值范围,使问题容易解决 .
例5.求外切于单位圆O的Rt△ABC的周长l的最小值.(如图)
解 设AD为x,BE = y,∠OAD = α ,则
l = 2 ( 1 + x + y )
∴ 当cos ( 2α-45? ) = 1时,即 2α = 45?,α = 22.5? 时,△ABC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二、三角不等式
未知数含在三角函数的自变量中的不等式叫三角不等式.其中最简单的三角不等式,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线或三角函数图像来解、证明三角不等式需综合应用代数、几何的基本不等式有关知识,并要熟练运用三角恒等变换公式.
例6.求函数 的定义域.
分析 函数定义域应满足不等式组
即
由单位圆的三角函数线得
或
即 或 ,k∈Z .
例7.求证: .
说明:左边 =
.
∵ ,即 .
所以 .
三、综合运用知识
三角函数既是解决数学各分支问题及相关学科问题的重要工具,又与数学各分支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重视知识的沟通与综合运用.
例8.求的值.
解:令 ,
则t≠1,t5=1,且 .
∵ t5-1= (t-1) ( t4 + t3 + t2 + t + 1) = 0,
∴ t4 + t3 + t2 + t + 1 = 0,
即 .
∴ ,
∵ ,
∴ .
例9.在直角坐标系中,△ABC两个顶点C、A的坐标分别为(0,0)、,三个内角A、B、C满足.
(1)求顶点B的轨迹方程;
(2)过顶点C作倾斜角为θ的直线与顶点B的轨迹交于P、Q两点,当时,求△APQ面积S (θ)的最大值.
分析:(1)由正弦定理得
,
∵ ,
∵ ,
∴ a + c = 4,即 | BC | + | BA | = 4 .
B点的轨迹是以C、A为焦点,长轴4,中心在的椭圆(y≠0).
(2)设直线PQ的方程为y = x· tanθ,.如图,
由
得 ,
设方程两根为x1、x2,则
,.
.
∵ 点A到直线PQ的距离
∴
化简得 .
当且仅当时,即 时,等号成立.
∴ S (θ)最大值为2.
四、三角消元与代换
消元法是三角变换中常用的方法,一般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关系进行消元.
例10.已知,,求tanα、tanβ的值.
解:由,得 sin α = 2 sin β , ①
,得 ②
①2 + ②2得 ,即
.
∵ cosβ ≠ 0,两边同除以cos2β得
4 tan2β = 1, ∴ .
① ÷ ② 得 .
所以tanα = 2,或tanα =-2, .
三角代换是一种重要的变量替换,常用于求函数最值、值域等.常用的三角代替有:
1.如果0≤x≤1,令 x = sin 2 α或x = cos2α(0≤α≤);
2.如果-1≤x≤1,令x = sin α()或 x = cos α(0≤x≤π);
3.如果x2 + y2 = R2,令x = R cosα,y = R sinα(0 ≤ α 2π );
4.如果x∈R,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