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策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策略
摘要:自2012年党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以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管理受到了党内外的高度重视,经费的支出得到了严格的控制,一定程度上抑制滥用经费现象的产生。随着现今新形式的发展,经费使用的问题不断出现,从之前的“管理松懈”到现在的“不敢使用”的现象都不正常。如何正确处理经费管理问题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应从内部控制管理切入,逐步形成合理科学的经费管理机制,切实符合“八项规定”的要求。
关键词: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 三公经费 管理策略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行政职权的的执行单位,在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经费的支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我国对于经费监督机制尚未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经费支出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铺张浪费、毫无节制的现象。“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合理现象的出现。但是行政事业单位也应从内部进行控制,科学合理的使用三公经费,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监控的长效机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现状
(一)经费使用方面存在问题
我国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三公经费”的内部使用上依然存在着较多不合理之处,问题也频繁披露出来。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完善,给违规使用留下太多的操作空间。有众多新闻报导出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违规使用经费,造成经费一定程度上的铺张浪费,一般浪费表现在单位人员的出差、接待以及使用公车上。另一方面,“三公经费”在预算的科学性层面上有待商榷,致使办公人员难以合理处理经费,一些单位干脆少用经费甚至是不用经费,经费没有有效地利用,从而使得行政部门的效率难以得到提升,对于政府形象的树立是及其不利的。
(二)外部监督不到位
我国“三公经费”的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完善,许多事业单位的支出未向公众公示,处于及其不透明的状态;部门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本身的责任意识不够强,对于单位的支出通常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纪检单位以及审计部门监督作用有待提高,部门与部门间的监督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除此之外,部分事业单位为谋取私利,不主动定期向审计部门提交财务报表,甚至拟造虚假报表。
(三)内部控制管理亟待加强
“三公经费”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履行政府职能的经济后盾,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重要经济来源。“三公经费”应该合理的使用,既不能盲目的铺张浪费,也不能一味地节制。再者随着公车改革等各项新政策的实施,三公经费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从制度上早做控制。外部的社会监督固然重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更需落实。对于经费支出,要从内部控制管理的角度进行自我规范,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作用。
(四)经费支出增长得到一定控制
自从2011年开始,党和国家对于“三公经费”的使用提升了重视程度。直到2012年,党中央实行“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对于“三公经费”的管控开展了一系列的治理工作,各个部门也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其一,在内部管理上,将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考核与“三公经费”的使用情况挂钩,对于支出的预算也进行强化约束,争取实现经费支出的零增长,经费使用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其二,在外部监督上,“三公经费”纳入审计部门的重点关注对象,多个部门协同共管,抑制了“三公经费”的增长,极大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关于“三公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对策
所谓的内部控制指的是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以及实施一定的措施来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管控。对于“三公经费”的管控则是在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的前提之下,通过制度上的完善对于资金 的使用进行合理规范,严格控制支出,自觉接受内外部的监督,一切遵循现行的规定条例,尽力做到资金的效益最大化。
(一)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做到有据可依
1、针对公车使用经费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来往出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然涉及到公车使用经费的问题。公车的使用既包括新车的购置,又包括日常行政事务的出行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车辆采购中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原则:其一,通过正常的公务用车审批手续,在特定的采购点进行采购;其二,车辆维修在政府指定的采购点进行维修;其三,车辆在政府采购定点单位进行加油,同时加油应该使用专门的加油卡;其四,严格进行预算总额控制,将预算精细到每一辆公用车;其五,对于公务用车的标准和数量按照规定进行统一配置。单位在管理运行费时,可采取货币补贴的形式,并严格记录单位每一辆用车的记录,更加合理全面的掌握公车使用情况。
2、针对公务接待经费问题
“三公经费”中的公务接待费用历代就是备受争议以及被人民群众所诟病的,公务接待铺张浪费的新闻报导比比皆是。《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