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外名著比较阅读17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ppt

发布:2018-12-16约4.17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艺术特色】《巴黎圣母院》采用以古代的历史题材反映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手法。作者还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圣母院中人与兽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龛,当作目睹人间沧桑的见证人,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气氛。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加西莫多外貌丑陋,身体畸形,五官失灵,但心地善良,行动勇敢,心灵高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卑鄙龌龊的副主教加罗德恰巧形成鲜明的对照。 【影响评价】《巴黎圣母院》奠定了雨果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崇高地位。 【名句欣赏】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中外名著比较阅读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9世纪初期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背景1】 1、社会: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2、哲学:18世纪末德国古典主义文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 3、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是在承袭前面所有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骑士抒情诗)。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 概 述 一、浪漫主义文学基础 (一)社会状况 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政变、称帝、失败 波旁王朝复辟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二)、社会思潮 1、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2、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三)、文学发展的角度 18世纪 英国 感伤主义 法国 卢梭 “回归自然” 德国 狂飙突进运动 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作好了准备 ★思想特点: 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2、从民主主义立场或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3、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 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 ★艺术特点: 1、强调个人感情自由抒发和强烈的主观性; 2、浪漫派对各种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和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与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主义作家所爱好。 【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2】 1、英国 前期“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尔律治 《抒情歌谣集》 后期: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 济慈《夜莺颂》 2、德国——海德堡派(格林) 3、法国——雨果 【第一部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作家1】雨果(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 生平和创作 ㈠二十年代 1、1827年《《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提出队长原则。“丑在美的旁边……” ① 提出反对“三一律“,提倡个性自由创作; ②反对语言的矫揉造作,主张把普通人的语言写进创作; ③反对违反真实的和谐(内容)匀称(形式),主张对仗原则。 2、1831年《巴黎圣母院》 ㈡40年代前后《笑面人》 “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临死前)——雨果 【名著2】《巴黎圣母院》: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在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 【创作背景】《巴黎圣母院》写于法国风云变幻、阶级斗争激烈的年代。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推翻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随之建立,人民群众的处境日益恶化。拿破仑以平息国内判乱和击退国外封建联军而震动全欧洲,但随后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1824年,路易十八逝世,查理十世执政,是波旁王朝统治最黑暗的时期,极端保皇分子入内阁,天主教会势力更为猖獗。1830年七月革命后,掠夺革命果实的银行家统治着法国,金融资产阶级进入全面胜利和巩固时期,但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时期法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折之中,各种斗争十分激烈、尖锐。而《巴黎圣母院》这一经典名著就是在这一被动的背景下写成的。 【内容简介】15世纪的巴黎,在愚人节那一天。巴黎民众抬着残废畸形的“愚人之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圣母院前面的格莱夫广场上欢呼游行。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带着一只小羊跳舞卖艺,穷诗人甘果瓦被她的美貌和舞姿迷住了。他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