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非正规金融精要.ppt

发布:2016-03-20约3.29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非正规金融 4.1 非正规金融概论 4.2 非正规金融的形式 4.3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相互关系 4.4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绩效分析及政策选择 第一节 非正规金融概论 非正规金融, informal finance,国外文献将其界定为: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即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活动和金融行为,未纳入国家金融管理体系。 第四节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绩效分析 及政策选择 2、非正规金融的不足 (1)非正规金融的融资能力有限 (2)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可能会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一定的干扰 (3)非正规金融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第四节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绩效分析 及政策选择 3、非正规金融的政策选择 (1)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建设 (2)通过加强对“标会”、“抬会”等组织的监管来引导和规范非正规金融 (3)发展和完善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和服务,替代部分非正规金融 (4)通过吸收国外资金和经验来引导和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 * 4.1.1 非正规金融概念界定 非正规金融的特征: (1)从交易活动主体看,交易的对手基本上是从正规金融部门得不到融资满足的经济行为人。 (2)交易对象不是被正规金融所认可的非标准化合同性的金融工具。 (3)正规金融中介拥有规范的机构和固定的经营场所,而非正规金融一般不具备这些特征。 (4)非正规金融一般处于在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范围之外。 4.1.2 非正规金融产生的背景 一是,从需求角度而言,正规金融的行为偏好、政策倾向与经济转轨、改革进程中资金需求的变化不相适应。 二是,从供给角度来看,日益充沛的民间资金供给成为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催化剂。 4.1.3 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 (1)供给抑制论 由于金融抑制政策,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需求诱致论 由于正规金融无法满足现实与潜在的金融需求而催生了非正规金融。 (3)供给抑制和现实需求共同作用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政府管制和农村金融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4)其他观点 有些学者摒弃了供给、需求视角的传统研究途径,从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角度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存在给予解释。 4.1.4 非正规金融的特性 1 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政府金融管制之外,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低,因此风险较高。 风险性 2 在农村发展中,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中,资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存在的客观性 4.1.5 非正规金融的分布 以间接金融活动为主的“闽浙模式” 以直接融资为主的“北方模式” 第二节 非正规金融的形式 4.2.1 民间集资 民间集资 一般指除国家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外,社会上的各种经济实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方法,筹集社会上各种形态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的总称。 ? 以资代劳 ? 招股集资 ? 联营集资 ? 风险抵押金 ? 行政性集资 集 资 形 式 4.2.2 私人借贷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民间 借贷 是各种非正规金融的总称。 狭义民间 借贷 指民间经济中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后来也有一些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 按利率高低划分,有三种形式: 友情借贷(白色借贷,无利息) 灰色借贷(中等利率水平借贷) 黑色借贷(利率较高) 4.2.3 合会 合会 是各种金融会的统称,是一种传统的合作金融组织,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本质上是入会成员之间的有息借贷。 4.2.4 私人钱庄 私人钱庄 是没有经过审批所设立的类似银行的金融组织,以吸收存款的形式来发放贷款。 分类: 从事外汇买卖业务的私人钱庄或者窝点的运作 涉及“非法集资”或“发放高利贷” 4.2.5 非银监会推动的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非正规农村资金互助社 就是在统一的运作规范和管理、监督办法框架之外产生和运作的农村资金互助社。 分类: 农户自发组建 地方政府推动 地方政府推动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推动 4.2.6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中国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5个主要阶段: 1984~1986 1987~ 1991 1992~ 1995 1996~ 1998 1999年1月 萌发阶段: 改革试验阶段: 高速扩张阶段 整顿发展阶段: 清理关闭阶段 为有效地管理和用活集体积累资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