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pdf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单元整体解读
横向解读
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主题,选编了《文言文二则》《月
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角
度诠释了艺术的魅力。《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
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书
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月光曲》讲述了
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
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
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
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
艺术之美”,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
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
悟。《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钟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
感受音乐之美;《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
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京剧趣谈》
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
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本单元的习作训练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
分写具体”。习作内容紧扣单元学习内容,先从课文阅读中感
受艺术之美,进而联系实际生活,表达自己在学习艺术或者技
能方面的感悟。如何将艺术之美写得具体可感,《月光曲》和
《京剧趣谈》等课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月光曲》中,艺术
之美的具体可感体现在“以听类形”——“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从皮
鞋匠的视角,将听觉通于视觉,联想和想象看到的景物或场景,
通过描绘看到景物或场景,让艺术之美变得可知可感;《京剧
趣谈》中,艺术之美的具体可感体现在“以虚化实”和“动静
结合”——“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的表演自
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
手就走了一百里”,这一根虚拟的马鞭,不仅给演员以无穷的
表演自由,也给观众和读者以无边的想象空间。
纵向解读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
艺术之美”,训练侧重点在于“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也
就是借助语言文字生成图像、建构画面,属于图像化策略的一
种。统览统编教材,关于“图像化策略”,统编教材从二年级
开始,循序渐进地作出了相应的安排,具体情形如下:
册序单元阅读训练要素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
二下第二单元读句子,想象画面
三下第一单元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四上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
然之美
六上第七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