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装置中识别出杠杆。
-理解杠杆的五要素,能准确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或滑轮组。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
-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能进行功率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滑轮和滑轮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通过功和功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会用类比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简单机械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在简单机械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杠杆的五要素和杠杆平衡条件。
-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及应用。
-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
2.教学难点
-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滑轮组的绕线方法及省力情况的判断。
-功和功率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杠杆
1.引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如剪刀、镊子、钳子、撬棒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工作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引出课题:简单机械中的杠杆。
2.新课教学
-杠杆的定义
-讲解杠杆的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强调杠杆的三个特点:硬棒、受力、能绕固定点转动。
-让学生判断一些物体是否是杠杆,如筷子、鱼竿、起重机的起重臂等,加深对杠杆定义的理解。
-杠杆的五要素
-结合杠杆的实际例子,讲解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通过具体的杠杆实例,让学生找出杠杆的五要素,并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与杠杆省力、费力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杠杆省力;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杠杆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的示意图
-讲解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先确定支点O。
-画出动力F?和阻力F?的作用线。
-从支点O向动力作用线和阻力作用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A、B,线段OA和OB就是动力臂l?和阻力臂l?。
-教师示范画杠杆示意图,然后让学生练习,画出教材上一些杠杆的示意图,教师巡视检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杠杆的定义、五要素和示意图的画法。
-强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判断杠杆的省力情况。
4.课堂练习
-布置课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5.作业布置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