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接触网测距装置.ppt

发布:2017-11-11约2.13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接触网故障测距装置 牵引供电系统根据不同供电方式,接触网故障测距原理不同。当采用AT供电方式,根据线路及通信条件可采用不同测距原理。主要包括“吸上电流比”,“上下行电流比”和“吸馈电流比”测距原理。对直供加回流线供电方式,国内一般采用拟合的分段线性电抗法进行故障测距。 接触网故障点测距 1.直接供电方式故障点测距原理 ①单线直接供电方式测距原理 ②复线直接供电方式测距原理 ⒉BT供电方式测距原理 AT牵引变电所馈线接线图 ⒊AT供电方式测距原理 ② 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 原理简单、适用性较差 当发生T-F故障、AT退出运行时,无法测距。 投资大 每一个AT所需要一套数据采集、发送装置 数据同步 当供电臂发生故障时,需要各AT处的数据采集装置同时采集AT中性点吸上电流 测距系统可靠性 由各AT处的数据采集、数据发送装置形成沿供电臂链形分布的故障点测距系统 提高故障测距精确 ①设计院提供原始资料,包括:馈出线的单位阻抗,馈出线的长度,按照变电所供电臂实际走向来详细划分区间的单位自阻抗,互阻抗,区间长度,然后是站场的单位自阻抗,互阻抗,站场长度,一直到分区所为止。 ②通过上述原始资料进行定值表整定,段数按照实际情况来划分。 ③通过短路试验(三次短路试验,区间起点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短路试验以及该区间末端金属性短路试验)来修正PT和CT的角差、区间的单位阻抗。重新修改故障测距定值表。 ④通过实际短路故障情况来修正故障测距定值表。 概述 单线方式 复线方式 直接供电牵引网可以等效为R-L电力线路; 供电臂上区间和站场的的单位阻抗不同; 牵引网短路时存在一定的过渡电阻,利用电抗和距离关系进行故障定位。 测距公式: 当故障发生在 和 之间时,根据电抗距离关系如下公式成立。 短路电抗-距离曲线示意图 接线示意图 假设:线路Ⅰ中的d点发生短路 沿D1→短路点d的电压降为: 沿D2→D4→短路点d的电压降为: 由 可以求出: 线路单位长度自阻抗 线路单位长度互阻抗 D1到短路点d的距离 D2处测得的短路电流 D1处测得的短路电流 接线示意图 主要特点: 牵引网中架设吸流变压器(BT)-回流线; BT安装位置出现短路电抗的跳变; 每一个短路电抗具有唯一的对应距离; 可以采用电抗距离分段查表测距; * * (一)AT吸上电流比原理 2、 基本原理 AT吸上电流比原理是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提出的,其基本原理如下: 假设AT为理想变压器、钢轨对地全绝缘,且沿线路阻抗参数均匀分布,则当故障发生在第k至第k+1个AT之间时,有: 式中, ---第K个AT所距变电所的距离(km);; , ---第k个和第k+1个AT中性点吸上电流(A); D---第k至k+1个AT间距(km)。 上面式中 称为吸上电流比,简称Q值。 说明:由于各厂家在用吸上电流比计算时,Q值的倍率选取和计算公式的不同。从Q值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Q1,但为了传输和计算的方便,可能会将Q值放大100倍。 * * 3、 AT吸上电流比缺陷 装置一次投资高 为了保证故障点两侧AT中性点吸上电流的同步采集,必须敷设专用的传输 数据和控制信号通道;必须在每个AT处都设置一套数据采集与发送装置 原理适用性较差 发生T-F故障时,AT被旁路,无法采集AT吸上电流;AT供电方式解列,AT退出运行,无法抽取AT中性点吸上电流。 装置可靠性低 当专用通道、AT处安装的数据采集与发送装置有任意一处故障则无法测距 (二)上下行电流比原理 如下图所示,当AT所上下行不并联,分区所并联,无论是T、F、TF故障,均可采用上下行电流比测距原理,计算公式如下 ①上下行电流比 在复线AT供电方式下,当发生T-R、F-R、T-F故障时的测距公式为: 考虑到阻抗参数不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