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肺炎链球菌 (S.pneumoniae).ppt

发布:2018-04-11约2.73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肺炎链球菌 (S.pneumoniae) 属链球菌科,链球菌属。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寄生于人类上呼吸道,多数不致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抗原结构 5.抵抗力特点 6. 变异性 1.形态结构 G+,呈矛尖状,成双排列,标本或液体培养中成链状。 有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胞。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含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兼性厌氧,C02 5-10%生长最好。 溶血性——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h,呈均匀混浊,后期因产生自溶而变得澄清 3.生化反应 可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不产气。 胆汁溶解试验阳性:加入胆汁或10%去氧胆酸钠,37℃.,5-10min,激活本菌的自溶酶,出现溶菌现象。 Optochin敏感试验阳性:单个菌落涂于血平板上,用optochin纸片贴于接种区中央,35℃需氧培养过夜,抑菌圈 18mm。 4.抗原结构 荚膜多糖抗原:多糖抗原,型特异性,共85型,Ⅰ~Ⅲ型引起大叶性肺炎。 菌体种属特异性抗原:多糖抗原,存在于细胞壁,称C多糖。在钙离子存在时,C多糖可与正常人血清中称为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的β球蛋白结合,发生沉淀。 5.抵抗力特点 较弱,加热56℃ ,20min即死亡。 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对干燥抵抗力较强。 6. 变异性 荚膜变异:有荚的光滑(S)型菌有毒力,失去荚膜的粗糙(R)型毒力减低或消失。 20、把小鼠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肺炎球菌荚膜形成试验,分别将两株细菌接种于不同组动物腹腔(每组接种一株细菌)。12小时后杀死小鼠解剖,取腹腔作荚膜染色试验。结果有一组只有少量细菌,且未见荚膜主要原因是什么? A、 动物对细菌不敏感   B、 染色试剂不合标准  C、 细菌毒力发生了变异 D、 采标本时间过早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1. 致病物质 荚膜:肺炎球菌的致病力,主要是荚膜的抗吞噬作用。 溶血毒素“O”:自溶后释放,能溶解人和动物的红细胞,高浓度对动物有坏死及致死作用。 2. 所致疾病 存在于正常人上呼吸道。 仅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等。 三、微生物学检验 (一) 标本采集 痰、脓液、血液等。 (二) 检验方法及鉴定 1. 直接涂片 革兰氏色染色,荚膜染色 2. 分离培养。 ① 胆汁溶菌试验。 ② 菊糖发酵。 ③ Optochin试验。 与草绿色链球菌鉴别 3. 小鼠毒力试验 有毒力的菌株,接种后12-36h,死亡。 第四节 奈瑟菌属 (neisseria) 为一群G-双球菌,严格寄生菌,人是自然宿主 主要致病菌是脑膜炎球菌(merningococcus)和淋病球菌(gonorrhoeae) 一、脑膜炎球菌 即脑膜炎奈瑟菌, 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 2.培养特性 3.生化反应 4. 抗原结构 5. 抵抗力特点 1.形态结构 G-,肾形成双排列 在患者脑脊液标本中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无芽胞、无鞭毛,具有荚膜、菌毛。 2.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高,必须在含有血清或多种氨基酸、无机盐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血平板:半透明,灰褐色,圆形,湿润光滑露滴样菌落。 易自溶。 巧克力平板,蓝灰色,半透明,光滑湿润的菌落。 卵黄双抗(EPV)平板:为无色,光滑湿润的菌落。 血清肉汤:呈微混浊。 3.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麦芽糖 硝酸盐还原反应阴性,不分解尿素 氧化酶试验阳性 4.抗原结构 可分9个血清群,对人致病的主要试A群 5.抵抗力特点 对寒冷、光、热力,干燥等十分敏感。室温3h,60 ℃ 5min死亡。 采集标本:注意保温迅速送检。 对磺胺类、青霉素、链霉素均敏感。 12、对脑膜炎奈瑟氏菌的标本采送,哪一种是错误的? A、 低温  B、 保温  C、 防干燥  D、 快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 2.所致疾病 3. 免疫性 3. 免疫性:病原可产生群特异性抗体,但不持久。 (三) 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 菌血症期病人采集血液 有出血点或瘀斑者,可取瘀斑渗出液 有脑膜刺激症状,抽取脑脊液 2.检验方法 ①直接涂片检查 脑脊液或瘀斑渗出液,干燥固定后革兰染色,若发现G-双球菌,呈肾形成对,可初报 ②分离培养鉴定 过氧化酶试验:阳性 触酶试验:阴性 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二、淋球菌 即淋病奈瑟菌, 为淋病的病原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