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河北省特色海产品产业技术
体系海水鱼健康增养殖及配套
技术研究岗位专家孙桂清团队
前言
本规程吸取了全国各地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生产方式的先进经验,减少了复杂的工艺流程,其特点为水质净化能力高,病害发生率低,成活率高,工程建设经济实用,生产运行节能降耗,养殖鱼类生长快,达到了稳定高效的目的。
本规程规定了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术语、定义、选址、装备、工艺流程、养殖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
适用范围:规程适用于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生产方式。
第一章 引用文件及术语定义
理论正确与否,决定了该生产方式的生命力,只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才能健康发展。
1.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2 无公害食品 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7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153 无公害食品 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
NY5275 无公害食品 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2006 牙鲆配合饲料
SC/T2021 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2031 大菱鲆配合饲料
DB33/T711-2008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规范
2. 术语和定义
参照DB33/T711-2008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2.1工厂化养殖
指利用机械、生物、化学、自动控制、工程控制和企业管理等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车间,进行水生动植物集约化养殖的生产方式。
2.2循环水养殖
指对使用过的养殖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后,其水质符合无公害健康养殖的水质标准,对净化后的水反复再利用进行养殖生产。
第二章 循环水养殖理念
养鱼先养水,从工艺设计上确保日常管理做到循环系统是生态清洁的生产方式,水质为先,水质为上,使水质成为健康养殖的保障。
1.养鱼先养水
水不仅是鱼类的生存环境,还是鱼类的保护屏障,又是病害的传播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水质好鱼类生长快,病害少,成活率高;反之,水质不好,则病原体数量多,病害多,成活率低。因而养鱼必须先养水,符合GB/T1840.7的规定。主要理念有以下几点:
1.1蓄存沉淀
1.1.1砂墙过滤法:一般建立2个沉淀池,每池10000㎡左右,两池间有水闸连通。为提高水的清洁度,一级沉淀池进水闸前建立圆弧形砂滤墙,墙宽内径700mm,40目筛网衬里,内装砂子,粒径2-3mm,粗砂高度高于水位;二级沉淀池的进水闸前再建立圆弧形砂滤墙,墙宽内径700mm,40目筛绢网衬里,内装粒径1-2mm的粗砂,砂墙高度高于水位,经过2次砂滤、沉淀的海水打入水处理车间,经过进一步砂滤、生物过滤、紫外消毒后打入循环水养鱼车间。一二级沉淀池均应护坡,防止风浪冲刷浑水。
1.1.2无阀滤罐法:购买玻璃钢无阀滤罐,一般每个车间安装2个无阀滤罐,过滤量140m3/h。经过2次过滤,过滤水再经过自然重力砂滤后使用,这样可滤除70%以上的病原微生物,水质净化效果更好。
1.2水处理车间(配水车间)
配水车间主要由无阀滤罐、砂滤池、清水池和配水池组成。无阀滤罐:沉淀水经过无阀滤罐的两次过滤,然后过滤水自流进入砂滤池。砂滤池:滤除悬浮颗粒物、微生物,净化水质。清水池:贮存经过砂滤的海水。配水池:砂滤水由清水池进入配水池,在配水池内调节温度和盐度,调配合适的海水经水泵打入养鱼车间。水质符合GB11607,DO>6mg/L,pH8.0-8.2,NH3<0.02mg/L,COD<15mg/L,SS<10mg/L。
1.3循环水的处理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2-1 全封闭式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系统流程示意图
图中“养鱼池→微粒机→循环水泵→砂滤池→生物滤池→紫外线消毒形成内循环部分。每2h循环一次。在循环次数增加的前提下,可进一步提高水质净化水平。
2.无公害健康养殖
健康养殖的理念应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为消费者生产健康、绿色的水产品。健康养殖需要清楚地知道,鱼类发生病害的根源是什么,只有抓住根本,控制源头,才能将病害控制在未然状态。鱼病的发生是病原体、鱼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三者共同起作用才可能导致鱼病。在养鱼过程中,突出控制病原体数量,将其控制在不生病的状态。鱼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鱼病进行预防(见图2-2):
图2-2 鱼病的综合防治
3.标准化管理
现代工业化养殖依靠科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