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与处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07
1.静脉炎
1.静脉炎
预防处理:
穿刺前,冲净手套上的滑石粉,同时将导管充分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增加润滑度,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导管型号选择要合适,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匀速,防止损伤血管内膜。
置管后从第1天开始,用毛巾热敷置管上臂皮肤10分钟, 并用静脉炎药膏涂抹以导管静脉为中心的术肢上臂皮肤,每日3次,连用10d, 以防止静脉炎发生。
置管后注意观察有无静脉炎发生,如出现沿静脉走行的发红、疼痛、肿胀、有“红线”样改变,触之有条索状改变时,处理:①紫外线治疗仪治疗。方法:强度为4~5生物剂量,距离皮肤15cm,第1天5s,第2天10s,第3天15s,治疗后皮肤变红即可起到治疗作用。或在肿胀部位给予敷用如意黄金散,BID;或采用热敷30分钟后涂抹非甾体抗炎药药膏,每日3~4次。在患者体温升高和(或)伴有3级机械性静脉炎时可合并使用抗生素。②发生静脉炎时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可做握拳/松拳运动;湿热敷;每次20分钟,4/d;若处理3d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
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⑴机械性
(2)化学性
(3)细菌性
预防处理:
在肿胀部位涂抹静脉炎膏,每日3或4次。
预防处理:
正确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按时更换无菌敷料。
使用固定翼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自由出入人体。
体外导管须完全覆盖在无菌透明敷料下。
做好自我护理的宣教。
患者体温380
通过血培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必要时拔除导管做细菌培养并记录。
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2.导管阻塞
2.导管阻塞
⑴非血凝性导管阻塞
⑵血凝性导管阻塞
预防处理:
严禁输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输注血制品或脂肪乳等粘滞性药物后,必须立即进行脉冲式冲管,再继续使用其他药物。
充分、正确的导管冲洗。如为末端开口式导管,应使用lO~2O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后,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如为三向瓣膜式导管则使用lO~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即可。
置管后应行胸部X线片检查,以确认导管有无打折、盘绕,导管尖端是否到达上腔静脉。
如为脂肪乳剂引起阻塞,选择75%的乙醇有显著效果;如为药物沉积应根据药物的PH选择弱盐酸或碳酸氢钠。处理无效时应拔管。
预防处理:
保持导管固定良好。
执行正确的脉冲式正压封管操作规程。
给予正确的冲、封管液(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冲管量(lO~2Oml)以及冲管频率(治疗期间每日冲管,间歇期每7d冲管1次)。
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胸腔内压力增加的活动,如咳嗽等。
可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导管阻塞的发生,如肝素盐水等。
溶栓治疗时,所使用负压注射技术,所用尿激酶的浓度为每毫升5000U。对于末端开口的导管阻塞可以持续用力回抽。
发现导管阻塞时,首选检查是否存在导管打折等机械性堵管的情况;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如导管不通顺,不可暴力推注;各种方法处理无效时应拔管。
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3.导管内自发返血
3.导管内自发返血
预防处理:
执行正确的脉冲式正压封管操作规程。
连接正压接头,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
保持导管固定良好,防止导管移位造成的自发返血。
发现返血后立即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
因导管脱出移位造成自发返血时,应拔出部分导管或更换导管。
4.导管脱出移位
预防处理:
正确固定导管,可使用固定翼加强导管固定。
穿刺时尽量避开肘窝,首选贵要静脉穿刺。
更换敷料时,自下而上去除敷料,避免将导管带出体外。
体外导管必须完全覆盖在透明敷料下以保证导管固定牢固。
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
5.穿刺点及导管感染
预防处理:同细菌性静脉炎。
6.导管断裂
7.接触性皮炎
预防处理:
使用通透性强的透明贴膜或无纺敷料固定导管。
预防处理:
不要用暴力冲管;应使用10m1以上注射器冲、封管;正确固定;导管上不可用缝合或胶带缠绕;避免使用锐器。
如为体外部分断裂,可修复导管或拔管;如为体内部分断裂,应快速处理,立即用止血带扎于上臂;如导管尖端已漂移至心室,应制动患者, 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以介入手术取出导管。
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8.血栓形成
8.血栓形成
预防处理:
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规格的导管。
应保持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
穿刺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对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血栓形成,如低分子肝素等。
如形成血栓,可在患肢静脉泵入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避免将导管末端置于锁骨下静脉处。因为锁骨下静脉处于平坦部位,当液体进入时易形成涡流,造成此处血栓形成。
9.穿刺处渗血、渗液
预防处理:
置管后立即用纱布压迫穿刺点,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但不要太紧, 以防影响血液回流。
置管后1周内尽量减少屈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