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并发症与处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要内容 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出血、血肿 穿刺后并发症:感染 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 送管困难 导管异位 出血、血肿 心率失常 误穿动脉 神经损伤、刺激 拔导丝困难 穿刺后并发症 静脉炎 感染 导管堵塞 导管断裂 导管移位 纤维蛋白鞘 皮肤过敏 导管拔除困难 送管困难 症状及体征 阻力 无法送管 导管扭曲 导管蛇样外型 送管困难 原因 病人体位 导管异位 静脉痉挛 导管型号 疤痕 硬化 瓣膜 静脉分支 刺破血管 送管困难 措施 不要暴力送管 送管速度不宜过快 暂停送管,等待片刻 调整位置,嘱病人握拳松拳 生理盐水冲管 热敷 B超检查血管走向 撤出导管 导管异位 症状及体征 阻力 病人不适 导管弯曲打折 无法抽到回血 听觉判断 原因 解剖异常 既往手术史、外伤史 病人体位 测量误差 血管畸形 导丝回撤过多 送管过快 导管异位 预防 阻断颈内静脉法 准确测量 准确修剪(BD管) 抽回血 切勿用力送管 措施 X线确认 重新调整导管位置 出血、血肿 症状及体征 穿刺点渗血 剧痛 肿胀 麻木 刺痛 皮肤冷,有斑纹 出血、血肿 轻度出血:患者活动时穿刺点渗血、渗湿敷料 中度出血:患者平卧时穿刺点渗血,渗湿敷料 严重出血:患者穿刺点渗血不止,甚至沿PICC管壁流出 出血、血肿 原因 穿刺针型号过大 留置导管过小 出凝血功能异常 抗凝治疗 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不能做到一针见血 穿刺时针头直接进入血管而未在皮下穿行1cm后再进入血管 出血、血肿 原因(续) 选择部位不当(在肘窝穿刺),应在肘窝下二横指处或肘窝上 操作时是否注意无菌操作 与所使用化疗药物及患者骨髓抑制的严重程度有关 与患者对留置管PICC日常护理的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有关 出血、血肿 预防 选择型号合适的穿刺针、导管,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加强护士留置PICC术的操作培训 ,提高置管成功率及熟练程度,从而减少穿刺时的局部出血 穿刺时,穿刺针见有回血后,应保持针的位置不动,而不能再向前进针,而应向前推进插管鞘,使之进入血管,左手轻压入点外面血管的上方,并妥善固定插管鞘,避免插管鞘移动,同时松开止血带,等待几秒钟,右手再从插管鞘内退出穿刺针 ,连接PICC管时,可用左手按压导管鞘的顶端血管,可减少穿刺局部出血。??? 出血、血肿 预防(续) 对使用有明显骨髓抑制的化疗药物,如紫杉醇、阿霉素、卡铂等,应每天复查血常规,密切观察皮肤情况,是否出现出血点、瘀斑,如出现血小板下降低于50×10 9 /L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输注血小板 穿刺前要认真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了解患者所患的疾病、血小板的计数、用药史、肝功能、出凝血功能的情况。当血小板 50×10 9 /L ,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出凝血时间延长,不能给患者行PICC置管术,如是肝癌及白血病的患者,置管后应加强巡视并适当延长穿刺点的压迫止血时间 出血、血肿 预防(续) 加强携带PICC管的日常护理的宣教,穿刺24h内适当限制臂部的活动,并且活动时幅度不能太大,不要向穿刺侧睡觉。穿刺当日应抬高术肢,防止局部出血的发生。如有沙袋压迫穿刺点时应注意术肢末端的血液循环及桡动脉的搏动情况,以防缺血坏死 加强病房巡视,观察穿刺局部有无渗血,并予及时处理。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敷料渗湿应及时 换 出血、血肿 措施 轻度出血 更换穿刺敷贴,可使用藻酸盐敷料,限制术肢的活动 中度出血 更换敷料,可使用藻酸盐敷料,并用纱袋局部压迫至渗血停止,并注意观察术肢未端血液循环 严重出血 及时采取止血措施,若持续出血不止则需考虑拔管,穿刺点加压包扎 心率失常 症状及体征 脉搏异常 心脏监护出现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 病人主诉心慌 原因 病人心理因素 心脏基础 导管送入过深 心率失常 预防 术前健康指导 病人心理、心脏状况评估 预防性处理 正确测量、修剪预置入导管长度 有心率失常病史患者导管不宜过长 术后X线定位 心率失常 措施 病人保持平静 可遵医嘱应用适量镇静药物 将导管适量回撤到上腔静脉处 误穿动脉 症状及体征 血液颜色呈鲜红色 血液回流有搏动 倒退的血流 撤去穿刺针时回血呈喷射状 X线确认 原因 辨认动脉失误 穿刺过深 过度探针 不正确的穿刺技术 误穿动脉 预防 识别动脉 正确的穿刺技术 回撤穿刺针 避免“钓鱼”探针 置管成功后回抽血到导管内观察确认 措施 立刻拔除 加压止血 加压包扎 神经损伤、刺激 症状及体征 触电感 发麻 骨刺感 手臂和手发软 手臂完全瘫痪 原因 刺激神经末稍 穿刺时损伤 神经损伤、刺激 预防 熟练穿刺技术,缓慢轻柔进针 准确定位静脉 避免不必要的探针 合理的进针角度与位置 超声引导下穿刺 措施 重视病人症状主诉 停止送针/管 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