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并发症处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ICC置管后临床问题处理
问题 常见原因 症状及表现 预防 护理措施 医疗措施 拔管困难 1.静脉痉挛或血管收缩
2.并发症:
血栓形成
感染
导管易位 撤出导管的任意时刻都可能发生 拔除前给以热敷
缓慢拔除
令病人安静、放松 拔除中一旦遇到阻力要立即停止操作
不要用力拉扯导管
给以整个肢体热敷
避免手指对留置导管的血管的压迫 持续不能缓解拔除阻力意味着需进行放射检查 导管栓子 由于导管拔出困难而致导管断裂 撤出导管不全(撤出导管长度与置入导管长度不等)
病人主诉听到爆裂音,或冲管时有针刺感
输液时自穿刺点有大量液体反流
拔除导管时不能施以暴力
教会病人给导管以适当的护理
使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冲洗导管或给要 立即用止血带结扎上臂
检查止血带下方脉搏以确认止血带没有过紧
注意不要彻底阻断肢体血流
获得医嘱,紧急转运病人
医生出现前不要去除止血带
行X线检查 行放射线检查
静脉切开
经股静脉穿刺抓捕
开胸手术 导管堵塞 导管维护不良, 冲管不当(没有连续脉冲或正压封管
药物沉淀
脂类堵塞
输液速度过慢
血液高凝状态
胸腔内压力过高(如肺癌病人剧烈咳嗽)血液返流进导管。
血液反流
输液速度过慢;
输注高粘稠药品量过大
输注时病人活动无叙造成体位不当导管突然打折,如果正是输高粘药品会停滞在导管内
输注完高粘药品或抽血后没有立即冲管就直接接其它的一般的静脉输液 持续的导管回抽困难
输液时持续的高压报警
能从导管体外部分看到药物沉积或血迹
输注配伍禁忌药物后突然发作堵塞或阻力增大
使用正确的正压封管手法
冲管液容量足够
输血、取血后充分冲洗干净导管,不能靠一般的静脉点滴来冲洗导管
输注高粘稠药品量大时,中间增加冲管次数或加压输注(如接输液泵但需避免使用高压注射泵);
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
在没有输液反应的情况下用最大的速度输注
病人剧烈咳嗽之后要立即冲管预防 去除机械堵塞因素:
瓶内的注射液滴完
注射泵关闭
管路打折
导管夹关闭
肝素帽堵住
输液过滤器堵住
固定导管的缝线过紧
使用10ml注射器轻柔的尝试从导管中抽回堵塞物
不要用强力、导丝或冲洗的方法清除堵塞物
获得医嘱,使用血栓溶解剂
获得医嘱后,使用70%酒精或氢氧化钠去除之类药物沉积
行放射线检查
血凝堵塞使用血栓溶解剂
酸性药物沉积使用盐酸溶解
碱性药物沉积使用碳酸氢钠溶解
食用酒精或氢氧化钠溶解脂类药物沉积 静脉炎 早期的机械刺激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置管后2-10天
左侧或头静脉穿刺或穿刺特别困难
导管过粗或太硬
女性多发
激烈的锻炼
化学损伤性静脉炎与所输注药物相关 沿静脉走行的疼痛或压痛或发红
发热
肿胀
触到静脉条索状改变
细菌性静脉炎或自穿刺点的脓性分泌物或/和与体温相关 保持敷料的干燥和良好帖敷
避免肢体的过度锻炼
避免频繁的屈肘
缓慢、轻柔地送管
严格无菌操作 鉴别是机械刺激性静脉炎还是化学损伤性静脉炎
对于机械刺激性静脉炎需热敷、抬高患肢、嘱咐休息
机械刺激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24到72小时内,并于3天内消退
化学损伤性静脉炎通常发生于输液后,要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
细菌感染性静脉炎要立即通知医生 如果怀疑是细菌感染性静脉炎要做细菌培养
如果怀疑是细菌性静脉炎或机械损伤性静脉炎要拔除导管 怀疑导管感染 穿刺点处皮肤污染
导管接头或所输液体污染
其它地方感染的扩散
无菌操作不严格
免疫抑制状态 发热、寒战或严重的颤抖
红肿和/或呼吸急迫
穿刺点脓性分泌物或肿胀
出汗和/或意识不清
白细胞升高
严重病例可出现血压过低甚至休克
腹痛/恶心/呕吐 穿刺置管、换药或任何处置时都要严格无菌操作
保持无菌敷料干燥、密封
使用酒精消毒接头
抽血后更换肝素帽 病人体温升高、穿刺点脓性分泌物或红肿以及其他相关症状需通知医生
获得医嘱,经导管取血作血培养并经外周血管取血作培养
从血管通道器材(VAD)中取血时注意:
多腔导管每腔都取血
最初的几ml血不能弃置,可直接送检
成人病人最少取20ml,最佳取30ml。(每腔10-15ml)并立即注入有氧培养基以保证细菌生长和结果准确 如果由于血管条件等原因不适合立即拔管,需要使用定量的血培养方法以诊断致病菌
比较经导管取血和经外周血管取血作定量培养的结果
如果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量比外周血培养的菌落数量多5-10fold,意味着导管相关性感染,需要拔管并行培养 导管损伤 不正确的导管固定方法
注射压力过高
使用过小的注射器(注射器活塞横截面积小于10ml注射器的活塞)
针或其他锐利物品的意外损伤 导管体外部分漏液
接头破损
导管分支处破损 冲洗导管注射器活塞不能小于10ml注射器活塞
不要在此肢体处测血压
不要使用高压注射装置 如果是三向瓣膜式导管可以修剪接头
如果是末端开口式导管只能暂时修剪接头
获得医嘱,更换血管通道器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