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关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关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思考摘要: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文化素质,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职业教育 发展思考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具有科学精神、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现代农民的主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种种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职业教育呈现下滑的态势,而且这种势头还在继续。我国职业学校的数量从1996年的2.2万多所下降到2001年的1.8万所,校均规模从592人提高到655人。到2002年7月,共建设了骨干中等职业学校3200多所,办学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近3000所。农村职业中学校数从1994年的3681所下降到2001年的1835所;农村职业高中在校学生数从1995年的69.2万人下降到2001年的45.2万人,减少了三分之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投2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5万元,而职业中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为1303159.5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812526.5万元,分别占2.81%、26.58%。如此少的教育经费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教育附加费也不能按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步伐十分缓慢。另外,投资渠道也过于单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集中反映在农村教育仍然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性拨款,民办的农村教育微不足道,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薄弱。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体制不顺、部门分割、资源利用率低。农村职业教育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系,各部门办学的资源优势未能很好整合。主要表现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虽然都有办学机构,但缺乏专业技术教师,多数办学机构没有实践场地和试验设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培训教师和实践场地,但大多数县、乡没有培训机构;科协、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开办的农业职业技术培训都有自己的体系网络,但没有自己的教学机构,也没有自己的实践场地和师资。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资源分散,各自为政,优势不能互补的条条式职业教育体系局面,严重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针对性不强、服务能力差。我国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但相反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着生存危机,农林中专更是难以为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多数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培养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重点是传授专门的种植、养殖技术,使学习者能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但很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与当地经济社会需求脱节,与农民生活脱节,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科技成果,实验实习基地的生产管理水平缺乏先进性和示范性,办学实力及自我发展的能力弱,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服务能力差。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以农民为对象的、面向农村和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关键,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同时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三农问题”能否解决对于我们能否顺利进行技术创新战略、能否实现小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