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第2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说课稿-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docx
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2课时在社区中生活)说课稿-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在哪里,以及在社区中生活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掌握自己所在社区的基本情况,了解社区的组成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社区意识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在社区中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方面。首先,通过让学生了解和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文化特色等信息,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其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调查、探究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增强社区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通过分析社区的变化和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社区中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地图阅读、地理要素识别等基本地理技能,对社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家乡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环境变化充满好奇,对于探索自己所在的社区具有较高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独立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学习,喜欢小组合作和探究式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可能会对社区的功能和作用理解不深,对社区变迁的复杂性认识不足。此外,在实地调查和观察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社区情况相结合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小组讨论中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的困难。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教室、黑板、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打印机、调查问卷表、地图、笔记本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学PPT、相关视频材料等。
3.信息化资源:互联网、在线调查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等。
4.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地考察法、任务驱动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如“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社区的定义和特点,那么同学们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吗?社区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如社区的组成、功能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社区的自然环境、交通状况、文化特色等。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以学校周边的社区为例,介绍其自然环境、交通状况、文化特色等。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探究知识,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社区的变迁及其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参与社区建设。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小组作业,要求学生调查并绘制自己所在社区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环境、交通状况、文化特色等。
教师指导: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解答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社区中的责任和义务,提醒学生关注社区变化,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如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社区变迁的短文,思考如何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作业反馈:教师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初,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表扬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社区的定义和特点: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具有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组织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基本特征。
2.社区的组成:社区主要由居民、地域、组织和制度等要素组成。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地域是社区的物质基础,组织是社区运行的重要支撑,制度是社区秩序的保障。
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提供生活服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成员发展、传播文化等功能。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维护社区的发展和稳定。
4.社区的变迁:社区变迁是指社区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过程,包括社区的规模、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变化。社区变迁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