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课 我的家在哪里(第1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docx
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1课时从社区看我家)教学设计-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社区,了解家庭在社区中的位置和社区对家庭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社区归属感和家庭责任感。教学内容涉及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我们的社区”章节,包括家庭与社区的关系、社区功能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家庭和社区的认知有直接关联。学生已具备对家庭的基本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他们从更广阔的视角认识家庭,并理解社区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感知能力,通过观察社区环境,理解家庭与社区的空间关系。
2.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在社区中寻找家庭角色,体验社区生活。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家庭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一:社区与家庭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如社区活动对家庭生活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家庭在社区中的位置和作用。
-重点二:社区功能的认识。引导学生识别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理解这些设施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社区空间的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社区空间概念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社区环境,帮助学生直观感知。
-难点二:家庭在社区中的角色。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家庭在社区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或案例,帮助学生建立这一认识。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或黑板、教鞭
-课程平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电子教材平台
-信息化资源:社区图片库、社区视频资料、在线地图服务
-教学手段:实地考察(社区参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PPT展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社区生活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社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家庭结构、家庭成员角色等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社区的关系。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介绍社区的定义和功能,讲解社区与家庭的关系。
-分析社区中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如公园、学校、医院等,以及它们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
-通过具体案例,如社区举办的节日活动、环保行动等,展示社区与家庭的互动。
-举例说明社区规划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如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等。
-互动探究: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社区中的公共设施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社区规划,设计一个理想的家庭社区。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
4.实地考察(约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社区,实地观察社区设施和功能。
-学生分组,针对社区中的某个设施进行调研,如公园、学校等。
-回校后,学生分享调研成果,教师点评。
5.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实地考察的体验。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家庭与社区的关系。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家庭在社区中的作用。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义社区,理解社区的基本功能和组成要素。
-学生能够描述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社区对家庭生活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识别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了解这些设施如何服务于家庭。
2.能力提升
-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观察社区环境,分析社区对家庭生活的影响。
-地理空间感知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和绘制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图,提升了对空间关系的感知能力。
-合作学习能力: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情感态度
-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了解家庭在社区中的作用,增强了作为社区一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社区环境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学生更加关注环保问题,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社区环境的影响。
-家庭观念: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家庭的功能,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的重要性。
4.实践应用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如提出改善社区环境的建议,参与家庭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