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思想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启示
摘要: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处理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态度和观点。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凝练为“以人为本、仁爱、责任”。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过去和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主要以人和社会为研究对象,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孔子思想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启示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1]”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对过去和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包含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是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
一、 孔子的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孔子认为,在天地万物中人最为珍贵。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2]”这一认识,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主宰地位。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原则。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马克思认为,脑力劳动者是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力要素。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由人的脑力劳动发明的,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科学技术是造福人类的“人化力量”还是破坏人类的“异化力量”。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以人为本要强调的是人文素质,即道德伦理、理想信仰和人文关怀的提升,把狭隘的以物为本,即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丧失伦理道德提升到以人为本,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关系。
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行为,就是要超越人本身之外的“以物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重点在于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健全与社会的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为社会发展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可以化解许多社会矛盾,而人格不健全的人,会制造许多社会矛盾。在高校,一些大学生只强调使用权利而不尽义务,只强调独立自主而不尽责任,只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而不关心他人,只强调索取而不奉献。所以,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 把大学生塑造成具有责任、诚信和友善的人。
同时,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改变我国教育的国家主义、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倾向,把从国家立场出发,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超越政治本位的模式,实行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高等教育法》第四条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制度的进程相一致。学校教育新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因为“接班人”的表述是比较政治化、针对特定人群,与现代教育的全民性、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价值不尽一致;而“劳动者”、“建设者”的表述则较缺乏科学性,并且隐含了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偏重[4]。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于最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体验美好和崇高,这样就能培养出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鲜明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诉求,现在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没有明确的评判尺度,而是个人的自我体验。
加强品德修养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安身立命,进而为社会服务的基础。首先,大学生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品德是个体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并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修身”即个人的行为规范,在今天来看,指的正是大学生的品德,拥有高尚的品德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重要前提,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科学文化只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首要任务,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承载着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丰富学生知识的重要任务。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制约的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决定着对社会贡献的能力。当前我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