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衡心理学理论研究演示文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神经与精神系统心理疾病 心理致病因素定位于大脑。其病理改变主要在大脑,虽然产生的精神症状不同,但是主要反应在神经病学中与脑损害有关疾病和精神病学中的绝大部分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反应性精神病中的心理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和某些脑器质性精神病中,心理因素则是主要诱发因素。 二、器质性心理疾病 心身疾病致病因素定位于大脑,其病理改变都在大脑以外的躯体各系统器官。虽然病理改变发生在子系统,但在病人的症状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有的明显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这些疾病的致病因素虽然伴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但是心理因素在发病机理中又起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心身疾病。 例如,一个人长期反复地处于心理情绪的消极状态,反复超载心理的耐受阈值,可使机体的某一器官发生功能紊乱失调。形成器质性疾病表现在循环系统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律失常、心慌、面色潮红或苍白、发热、晕厥等,形成心律不齐、高血压、心肌炎、冠心病等。表现消化系统可见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鸣、腹泻或便秘等,形成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结肠炎等。 表现在呼吸系统可见胸闷、气短、咳嗽、哮喘等,形成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肺结核等。表现在泌尿系统可见尿频、尿急、多尿或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形成肾炎、肾盂肾炎等。表现在皮肤系统可见皮炎、皮疹、搔痒、脱发、斑秃、多汗、局部浮肿等。表现在内分泌系统可见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肥胖症、糖尿病,形成甲状腺肿大等。表现在生殖系统为性功能亢进或减退、阳萎、早泄、阴冷、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月经不调等。同时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生化变化。 三、继发性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主要是指突发事件、意外性天灾人祸、外伤等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损伤破坏躯体各系统器官,虽然心理因素并没有直接参与,形成器质性疾病,但病人的心理对意外伤害的承受能力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治疗与康复。 例如突发性的意外车祸形成的外伤,虽然超越心理因素,但是外伤引起的痛苦问题、伤残问题、功能修复问题、住院费问题、工作及前途问题等。便会形成十分复杂的心理情绪,带来的便是烦躁、胸闷、忧虑、失眠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等消极心理,直接影响机体免疫、代谢、血液循环、伤口愈合、功能恢复、手术过程、并发症的发生等,延缓机体的康复主要是继发性心理疾病。 心理失衡发展为器质性 疾病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心理疲劳综合征。 第二阶段:生理疲劳综合征。 第三阶段:亚健康综合征。 第四阶段:病理发展综合征。 第五阶段:疾病形成综合征。 谢 谢! 平衡心理学理论基础 平衡心理学的理论基础,首先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我认为人的心理主要定位于大脑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这个指挥系统是遗传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具有自身的心理调节功能。为此心理是大脑中枢系统的正常功能与本能。 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主要是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心理平衡。然后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节平衡作用,达到生理平衡。 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主要保持人体最高指挥系统的稳定——心理平衡。然后通过心理与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网络系统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节平衡作用,达到生理平衡。 平衡心理的定位主要定位于大脑高级中枢。心理活动的器官定位在大脑高级中枢,心理来源于心,心来源于大脑。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对心理的阐述实质上是一个定位一个理论,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 平衡心理学是我们认识社会,认识环境,提高生存质量,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本能反应。平衡心理学是哲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生态学,伦理道德学等多种学科交叉渗透的现代中医心理学。 一、心神调控学说 平衡心理是心神调控学说的核心,形神合一是心神调控学说的理论基础。因为人的精神情绪、思维意识等一切心理生理功能活动统归属于心,大脑的心理功能活动中医又把定位归属于神。心神就是人的思维精神的统称。中医的心不仅代表了我们生理上的心,而且代表了大脑的功能。因此,大脑是我们心理活动的器官与场所。 (一)心神为脏腑之君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非常明确地阐述心神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神是心理功能核心,心又是神这一功能活动的物质保证。神就是主宰我们生命的大脑中枢司令部——人类的最高指挥系统。《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膻中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为“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遗篇·本病论》又称大肠为“传导之官,水道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