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s版小学语文十二册教案
篇一:S版语文十二册教案
第 一 单 元
单元教材分析:
专题:神话与传说
本单元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用心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来表达
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为训练专题,编排了五篇中外神话与历史传说。其中《鲧禹治水》《大卫》《夸父逐日》是精读课文,《天上偷来的火种》《女娲造人》是略读课文。“语文百花园一”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编排了隔音符号,词语辨析的练习。“口语交际”和“习作”也是围绕神话、传说进行的。
课时安排:
总课时:11课时
《鲧禹治水》2课时
《大卫》 2课时
《夸父逐日》1课时
《天上偷来的火种》1课时
《女娲补天》1课时
语文百花园一 4课时
1、鲧 禹 治 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片汪洋”等词语。
(2)读懂故事,了解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办法,以及他们的精神品质。
(3)抓住文章中关键词句进行品析,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练习讲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辨析、组词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历解释词义。
(2)边读边想、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品析,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鲧禹父子为民造福、勇于奉献的精神。
(2)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内容,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2、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析、赏读,体会句子表达的意思。弄清鲧禹父子治理洪水的原因与方法。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图片
教学方法:质疑,启发式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鲧禹治水的原因、方法及结果。 教学过程:
一、观看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洪水泛滥、人们深受灾难的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导入:是啊,这可怕的洪水灾害一直以来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传说远在上古代时,人们就深受洪水灾害,在与洪灾抗衡的过程中,上演了鲧禹治水的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鲧禹治水。
5理解课题,认识人物。
(1)鲧:是传说中的一位善良的天神。
(2)禹:即大禹,是鲧死了三年后,肚子裂开而钻出的一个孩子,也就是鲧的儿子,后来成为
了一位治理天下的君王。
(3)治水:治理洪水,为人类造福。
二、提纲引路,自学课文
1、自由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
3、给个自然段加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交流解疑,
4、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学反馈,互动交流
1、分段指名轮读课文。
2、集体评议,及时纠错正音。
3、教师强调字词难点。
4、齐读课后“读读写写”及“词语采集”中的词语,加以识记。
5、提出小组交流后仍不能解决的词句疑点,全班交流。
6、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理清脉络,练习概括
1、快速默读课文,动笔用“‖”为课文分段,并概括断意。
2指明反馈,介绍分段情况,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断落大意。
五、学习课文,了解鲧治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思考鲧治水的原因,方法与结果。
2、指明反馈,集体交流。
闹大水灾,大地汪洋一片,庄稼、房屋都被淹没了,人们只好逃到山上或树上去。因为缺吃少穿,饿死、冻死的人很多。
人们苦苦哀求天地,祈求他斥逐洪水,可是天帝毫不理会。
a、理解“哀求”与“祈求”,想象人们当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体会人们遭受洪水灾害时的悲惨与无助。
哀求:哀告请求。
祈求:诚恳地、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b、理解:“毫不理会”,感受天帝的冷酷、无情。
教师小结:面对苦难的人们,面对无情的天帝,善良的天神鲧在也不能袖手旁观了,强烈的同情心驱使着他要想办法帮助人们治理洪水。
(2)鲧治水的方法。
探听秘藏息壤的地方。
请神鸟带路,请神龟挖洞,偷出了息壤。
把息壤放在地上,说一声“长”,息壤便伸展开来,赶退了洪水,露出了地面,人们回到陆地上重建家园。
教师小结、过渡:鲧怀着一颗同情心,冒险偷出天帝的宝物,借助神力赶退了洪水,但最终的又是如何呢?
(3)鲧治水的结果。
天帝发现息壤被偷走,派火神祝融杀死了鲧,夺回了息壤。
洪水重新泛滥,人们再次体会陷入灾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