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关键词:探究、创新、勇敢、实践、问题、思维、能力、培养、兴趣
主要内容:注重科学探究必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在科学课教学中探索和实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性学习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由此可见,注重科学探究必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激发探究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在探究中与同学、教师和家长充分合格和分享。本人通过多年的科学课教学探索和实践,有如下体会和认识。
一、课前关注事物,学会质疑引起探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学,非“问”不明;教,更是非“问”不可。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科学课探究活动主要是以问题之手,通过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课前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事物,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果实和种子》一课时,课前让每一组学生搜集一些果实带来,并且每人提一个有科学意义的问题。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带来了苹果、土豆、梨、毛豆、洋葱、萝卜、花生等。在果实展览会上,有许多小组的同学都举手提问题:这些都是果实吗?如果都是,是为什么?如果不全是,又是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就为后面的分组观察活动作了很好的准备。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老师们常说现在的孩子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其实,与科学家联系在一起的许多特质诸如猜想、好奇心、实验、创造性、合作、理论建构等同样也是儿童所具备的特点。譬如大家都知道这样的例子,爱迪生问母亲人为什么孵不出小鸡,瓦特看见水蒸汽将壶盖顶起来,产生了疑问……。正是这些好提问题的习惯引领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积极探索,勇于探索,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很多学者都提出: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培养儿童敢想能疑的习惯,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课堂创造条件,观察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是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主要承载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有机会去亲近科学、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并科学地指导生活。它强调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体会乐趣、领悟真谛。例如我在执教《观察水》一课时,注重突出了科学课的实验探究的特点。我在设计中创造性地增设了探究式实验,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学生们在探究中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在探究“找找水”的实验时,有位同学创造性地用“尝”的方法,被我及时发现,并没有否定该学生的做法。而是抓住了这点,鼓励和表扬了他的创造性行动。对于学生来说,从实物牛奶、白醋、糖水、水回杯液体中找一找水,这些都是他们熟悉的实物,所以他们很感兴趣,要运用各种感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通过看、闻、尝、摸,学生初步掌握了认识物体的常用方法。从他们小心地端起杯子观察水,以及观察过后,认真填写记录卡的神态来看,我想说,他(她)们真像科学家。接下来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并通过交流提高学生的概括描述能力,让学生们在动态的课堂中去感悟、去思考,从而了解水的一些特性。合作运水时,由于课前对合作分工有了讨论,所以在合作时,各小组尽管有快有慢,但都完成了任务。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学到的不仅仅是几个知识点,更多的是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的是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的是通过探究获得知识,并且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感受到了愉悦。
三、课后把握时机,拓展延伸探究活动。
尽管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一节课毕竟只有40分钟,我们必须趁着学生意犹未尽之际,积极拓展探究的方式和途径,鼓励学生课后积极探索。例如我在上过《今天的天气怎样》一课后,鼓励学生用自己设计的符号,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结果,有一位学生的天气符号特有意:他画了一个人在雨中用力地撑着一把伞,旁边的一棵柳树枝条向一边倾斜,旁边注着:刮风下雨。由此可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勇于异想天开的创新思维,从而养成创新的人格品质。科学教师要凭借科学课,最大限度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在教学《怎样移动重物》一课之后,我留给学生这样一道作业:找一根棍或棒,撬一撬较重的物体,比较一下,利用棍棒和徒手搬动物体有什么区别,并用笔记录下来。第二天,交上来的学生活动记录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