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内容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小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于一体,图形清晰、动态感强、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起到了教师用语言难以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兴趣 发散 思维
【正文】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优化数学教学。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由静到动,化繁为简,使无声变有声,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运用现代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既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激发学生由已知探索未知,是进行深入思维活动的重要动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新知,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然而,兴趣和动机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使用适当的电教手段,创设新奇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两只小兔赛跑,小白兔沿着正方形的边跑了一圈,小灰兔沿着圆周跑了一圈,看谁跑的路程多。(此时,电脑显示两只小兔赛跑的动态画面)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要知道小白兔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正方形的周长。电脑依次闪烁四条边)那么小灰兔走的路程实际是什么图形的周长?”学生齐答:“圆的周长。”(电脑闪烁)那么,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这样导入新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激发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再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角王国,让学生在角的家族里给角分类。学生先自己探索,然后和同桌交流,接着用展台展示,把角分成了按是否直角分成了两类,按比直角大和比直角小分成了三类,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平面图形,顺应儿童认识的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把知识形成的过程淋漓尽致的显现在学生的眼前,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快速直观地了解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从而帮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用多媒体设计展示这样的演示环节:先出示4捆零5根小棒表示45,再出示3捆零8根小棒表示38,这时画面显示整捆对齐整捆,单根对齐单根;接下来动态演示:把13根单根中前10根要捆成一捆,放在正捆下面,其余3根但根的仍保留在但根处,这样的演示过程使得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满十进一”这一很难抽象理解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融合图、文、声、像等功能把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清楚直观地显现在学生们面前,帮助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并完成了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 ?多媒体的化静为动,这一优势,更多体现在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的教学中。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平面内左边画出一个角,使其两条边较短,命名为∠1;然后在同一平面的右边画出另一个与其同等大小的角,使其两边较长,命名为∠2。对于没有知识经验的学生,从视觉上很容易误认为∠2大于∠1。这时,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测,多媒体动态演示:将∠2移到∠1上去,结果发现两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