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气环评.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在摸清大气自然规律和污染排放规律的 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模式计算,分析生产、生活活动所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对 大气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指导,为决策者合理安 排生产、生活活动提供依据。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按对象,可分为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础 环评工作者接受评价 任务之后,首先要进行评价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确定排放的主要气载污染物名称及其排放量;其次要深入项目拟建地现场踏勘,掌握其地形、地貌特征,重点是要调查摸清其周围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区域环境功能是乡村还是城区?是工业区、商业区还是文化区?是否包含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环境保护敏感区?在此基础上确定评价执行标准与评价等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根据评价标准,采用单项指数法定量评述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贡献及项目建成后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明确项目建成后对区域大气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范围、程度; 根据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或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分配的总量指标,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污染削减方案; 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提出清洁生产工艺备选方案; 根据有关原则和方法,论证排气筒设计高度的合理性; 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前提,作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根 据以上分析,对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总图布置等作合理性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一、利用现有例行监测资料 二、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评价目的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定量掌握现状大气环境质量,分析说明大气环境对新增污染物的接受能力,为大气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提供背景。 2监测因子和范围 监测因子根据国家规定的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的常规污染物、当地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建设项目的特征污染物综合确定。监测范围应根据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范围确定。 3 监测点位布设 一般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二级评 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对于三级项目,若区域内已有常规监测点,可直接利用常规监 测资料,否则可布设1~3个监测点。当污染源较集中,而主导风向较明显时,主导风向下风 向应多布置测点,上风向作为清洁对照区,应少布置测点。工业集中区、交通繁忙区、人口 集中区、现状污染较重区,布置的测点不宜太少,郊区和人口密度较小区,以及现状污染较 轻地区,可适当少布点。 4监测时间和采样分析方法 监测时间及频率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评价等级及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综合确 定。一般一级评价应在冬、夏两季各进行一期监测;二级评价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 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可不作监测,必要时应作一期监测。由于气候存在着7天左右 的短周期变率,因此每期监测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 据,监测频率应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要求。 5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除异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时平均浓度 、日均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6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一般采用指数法,环境质量指数包括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 设某污染物实测浓度为Ci(mg / m3), 其评价标准为 Coi(mg/ m3 ), 则单项指数Ii 为: Ii= Ci / Coi 综合指数是以诸评价因子的单指数为基础,通过各种数学关系式综合运算而得,一般采 用单项指数的求和、平均等。综合指数虽然定量地评价了某一环境要素,但如果有几种污染 物浓度很低,就可能把某个污染物浓度很高的情况掩盖,事实上任何一种污染物浓度较高时 都可能引起较大的危害,显然,用综合指数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差距, 因此实际工作中较少使用。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操作过程包括: (1)选择适合项目工程特征及项目所在 地地形、气象特征的扩散模式; (2)确定预测因子; (3)确定预测范围; (4)确定源参数和模式参数; (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