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优秀文章 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丁太玉课堂提问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认知;通过课堂提问也可以使教师及时掌握学情,从而调整教学节奏,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可谓启发性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那么对于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提问方式的多样性 提问的方式有多样,当学生无疑可问时,可通过“设问”来引出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还流于表面时,可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当学生有疑问而有依赖倾向时,可通过“反问”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例如《计算比赛场次》一课,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整组的比赛场次”之前,有学生提出:“老师,有国旗图摆吗?”师答:“没有国旗图摆行吗?”在老师的这一“追问”下,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数字、字母甚至是图形来代表队名,唤起了学生的旧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利用知识“再创造”的强烈欲望。 也曾听过一堂课,老师在课前对学生说自己有个习惯:“喜欢你们自己在下面说。”所以整堂课多数时间老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齐答,只有一次是指名回答。在这种单一的提问形式下,学生齐答出的就是结果,没有人争议,课堂教学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却没有丝毫彰显。 其实,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要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适时性 适时,即掌握提问时机,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或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使问题在解决的同时,唤起学生内心的解题向往,发展思维。 例如《计算比赛场次》一课始,请4位同学上台来做握手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2位同学之间都要握一次手。”游戏完毕,提问:“各位裁判,1号同学共握手几次?”学生很快回答是“3次”。再提问:“那么4号同学呢?”学生中间开始有了小争议,有说“0次”的,有说“3次”的,课堂里热闹起来。然后请说“3次”的学生具体说明理由,进而达成思维共识。 此案例中,关键是那适时的第二次提问“那么4号同学呢?”,将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中,才有了学生思维间的碰撞,成就了课堂精彩的一瞬间。 另一方面,就教学程序中看提问的适时性,关乎知识呈现的科学性与正确性。 以下是一位老师引出“角的概念”时的情境再现: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平面图形,回忆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生: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要介绍一个新的平面图形——角。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多媒体呈示:三角尺、剪刀、钟面、正方形、五角星、纸工袋 师:看图,都有些什么东西?在这六样物品中藏着角。 师(拿出大的三角尺):这块三角尺上哪里有角? 生1(上台):指了顶点 师:这只是角的一部分,叫顶点。(板书:顶点) 生2(上台):指了角的边。 师(示范指):这是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平面图形就是角。 之后老师再请学生上台继续在三角板上指角,学生在他所对的面上指角,老师补充讲述:“三角尺是立体的,正、反两面上都能找到角。” 整堂课上,学生对角概念的语言描述是非常清晰、完整的,但那只是在模仿老师的讲述与行为,善于模仿是孩子的特点,至于角概念中的“平面图形”四个字是否真正理解了呢?因为老师是在三角尺这一立体的实物上提问“哪里有角”从而揭示角的概念的,而并没有在 “选其中的三个画下来就得到以下的平面图形”这一教学环节,结合直观的平面图形来对角下一个完整的定义,所以提问发生得过早,造成了失误。可见,在教学程序中提问的适时性还关乎知识点呈现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教师一定要为每一个教学环节需让学生达到的认知目标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掌握提问的时机性才不至于发生失误。 三、提问的指向性 所谓“提问的指向”,是指教师提问的内在意图,即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的导向。提问指向明确,问题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 一、难度 课堂提问问题的难度要适宜。问题过深,超出学生知识或能力的范围,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另一部分学生绞尽脑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