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初探.doc

发布:2015-09-11约2.3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初探 江永县允山镇中学 杨燕 摘要: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发现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以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能力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发现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以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实验教学既是学生获得生物知识一种途径,也是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实验教学摆在生物教学的首位”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以实验为基础”已成为现阶段生物教育主要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推进生物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切实重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得出生命活动规律,也是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一个生物成绩优秀的学生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生物缺乏兴趣的学生,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生物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生物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老师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在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生活中的一个生命现象,都可以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老师做,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做”,即边学边实验。从而激发学生获得知识。例如在学到蒸腾作用的部位是气孔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试着动手实验,用一个完整的新鲜叶片,浸入水中,由叶柄部位吹气,水面上有许多气泡冒出,证明气孔的存在,课上还用两个长圆形气球制作了一个模型模拟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的过程。这两个小实验会使学生眼前一亮,兴趣大增。 教材探究式实验比重很大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学中从以下步骤进行引导: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教育学家鲁宾斯坦指出“思维始于问题”,没有提问就没有思维、没有发现和创新。问题是探究的前提和指向,学生只有处于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爱好等因素,认真分析教材,设计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探究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前,先拿展示不同的果实,番茄、桃、苍耳等果实,这些果实各有不同,有的鲜艳、有的带钩这与果实传播是否有关?设置情境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2、假设。假设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方法,假设不是乱猜,是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为假设提供理论基础,假设指导后面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所以教师要先作好充分的准备,从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材料,引导学生的假设方向,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假设方法。 3、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提出问题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实验也是验证假设对错的主要方法。在设计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目的,选择最佳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或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生命特征、规律。 在探索性实验的指导上,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譬如我们在要求学生做水蚤这个探究实验时,本探究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酒精和烟草对生物体的影响,及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二是培养学生探究活动的能力。本实验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制定实验步骤和具体操作时有许多细节值得注意和重视,如选择什么样的酒精浓度、水蚤心脏的位置、心率的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等等,这些细节非常重要,往往影响实验的效率,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在做这个实验时,每一组的学生最好选择3个对照实验完成,即清水中水蚤的心率、两组有一定浓度梯度5%、10%的酒精溶液中水蚤的心率,每一组必须经过多次实验来求出平均值,5%酒精,水蚤的心脏跳动次数为每分钟111次左右;加10%的酒精,水蚤心脏每分钟跳动119次左右;然后从这三组中的平均数据中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应及时完成探究报告,让同学们采取全班交流的形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