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生物实验教学方法的初探
江永县允山镇中学 杨燕
摘要: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发现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以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究方法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能力
生物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发现都是以严格的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以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实验教学既是学生获得生物知识一种途径,也是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实验教学摆在生物教学的首位”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以实验为基础”已成为现阶段生物教育主要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推进生物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切实重视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物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得出生命活动规律,也是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一个生物成绩优秀的学生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生物缺乏兴趣的学生,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生物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生物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老师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在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生活中的一个生命现象,都可以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老师做,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做”,即边学边实验。从而激发学生获得知识。例如在学到蒸腾作用的部位是气孔时,指导学生观察并试着动手实验,用一个完整的新鲜叶片,浸入水中,由叶柄部位吹气,水面上有许多气泡冒出,证明气孔的存在,课上还用两个长圆形气球制作了一个模型模拟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的过程。这两个小实验会使学生眼前一亮,兴趣大增。
学生在观察时,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参与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做演示实验前要先明确观察目标或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在实验中教师还要提示学生观察的步骤及方法,如: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对比观察、重复观察等方法,这样更好的达到观察的目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认真做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做好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归纳能力的主要渠道,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实验前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使动手能力强与差的学生行搭配,使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效果,要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知识会更加深刻,并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材料用具、不同试验方法进行实验。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不同信息进行筛选,对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协调,在不同的情况下善于处理,分析归纳,使学生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同时也促进学生间的协作精神。例如,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实验,要求学生弄清楚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认真选择实验器材,研究实验指导,设计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案,合理分工实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后,组织学生讨论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无机物钙盐使骨脆硬,有机物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三、引导学生做好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中探究式实验比重很大,以全面提高 学生的 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探究性实验的增加,要求老师改变实验教学方法,以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案,使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