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8届高三历史百所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Word版含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材料表明
A. 君主决策随意独断
B. 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
C. 中书门下监察独立
D. 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
【来源】四川省泸州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诊断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结合唐朝政治制度分析解答。
2.表: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述,由此可认定
A. 西申、犬戎联合攻够西周
B. 周幽王因失信于诸侯致亡
C. 周幽王主动兴兵自取灭亡
D. 携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广东省汕头市2018届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答案】A
【解析】由材料“申侯大怒,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A符合题意;B只是对材料二的反映;材料一反映的是申侯与犬戎主动进攻,C不正确;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王,D不正确。
3.下表反映了历代官话的变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官话
东周 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后,洛邑的语言就成了东周时期官话的基础 秦汉 汉代官话为“洛语”,洛语承袭了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为“雅言” 魏晋 西晋以“洛语”为官话。衣冠南渡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了金陵雅音(官话) 唐宋 “洛语”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周边国家皆学习洛阳官话 元 元朝以元大都(北京)的汉语语音为官话,称为“天下通语” 明 历代战乱时期衣冠南渡,使南京话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南京话成为官话 清 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并融入满族语音,这样就形成了北京官话 A. 实现了全国文字的统一 B. 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
C. 消除了各地语言的隔阂 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
【来源】【全国省级联考】广东省2018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B
4.以往的诸侯国,都是早已存在的或由古代氏族部落繁衍而产生的土著氏族组织,而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这说明周朝的分封制
A. 实现了周王权力的高度集中
B. 有利于对地方直接管理
C.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D. 强化了旧有的宗族意识
【来源】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反映出分封造成了不同族属的混居,打破了以往聚族而居的氏族社会的基本状态,C项正确,D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
点睛:材料“诸侯国则是由王廷任命的王室亲戚为首领的外来氏族与土著氏族的结合体”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5.唐代节度使掌握着士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宋初节度使名号用来礼遇罢政后功臣故老和宰相,让其出守外地。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A. 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B. 地方行政区划趋于合理
C. 官吏选拔制度成熟
D.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来源】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A
6.汉高祖刘邦时期,规定女子到15岁还没有结婚,每年必须缴纳120钱“单身税”。其子刘盈即位后,“单身税”由120钱变为600钱。汉初这一做法旨在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贯彻夫为妻纲的儒家思想
C. 实现人口的快速增殖
D. 鼓励增加劳动力发展生产
【来源】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C
7.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来源】河南省六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B
【解析】分封制一般分封的是周王的同性家族,同性和异性的称呼体现出血缘关系的远近,实质上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下中央很难实现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夏朝启的时代,故D项错误。
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