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18届高三历史百所好题速递分项解析汇编+Word版含解析 (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1998年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采访的1500人之中,有81%的人在此前一年里看过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而只有53%的人在同一时期看过历史题材的书籍。在网络和大众传媒普及的今天,这一比例更高(远高于81%)。这主要反映出
A. 影视艺术飞速发展
B. 文艺作品重视历史题材
C. 科技影响人类生活
D. 人们阅读意识不断增强
【答案】C
2.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服饰的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 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C. 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空前繁荣
D. 攀比之风盛行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下至娼优隶卒”也“俨然望族之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单凭服饰已经难以判断出人的等级了,故选B;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A. 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B. 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C. 西方服饰普遍盛行
D. 东西观念存在冲突
【答案】D
点睛:绝对化的选项一般是错误的。如看到肯定、普遍、绝对、完全、必须等这类的词语,这种选项一般是违背史实的,如本题的C项。4.晚清的留日学生刊物多以省名命名,如《四川》《江苏》《河南》《江西》《新湖南》《浙江潮》等,欧集甲在长篇文章《新广东》中提出“以广东之人,办广东之事,筑成广东自主之势,以健全全国自立之起点”。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
B. 晚清时期留学生救亡意识强烈
C. 维新变法后各种思潮并行
D. 民主革命思想在各省广泛地传播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晚晴”、“以广东之人,办广东之事,筑成广东自主之势,以健全全国自立之起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留学生中普遍存在国家救亡的心态,因此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各省独立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种思潮的变化,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报刊业走向繁荣,作为大众传媒的主要方式,更应注重其在社会舆论方面的导向性作用,把真实、客观作为发展的方向,同时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避免假新闻和恶意炒作的出现。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总的趋势来看,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
A. 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
B. 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
C. 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
D. 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
【答案】C
6.
政治 动荡裂变的时局 共和制度的渐进 经济 夹缝中长出幼苗 民族工业的春天 思想 迷离彷徨的选择 博大宽容的气象 习俗 抱残守缺的遗风 移风易俗的时尚 据上表可知,中华民国初年社会生态整体特征表现为
A. 锁国与开放
B. 坎坷与进步
C. 危亡与机遇
D. 保守与激进
【答案】B
7.下表中各项数据的变化最能说明京津地区1921-1928年京、津离婚案主动方性别统计表
地域 年份 男方提起 女方提起 双方提起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件数 百分比 北京 192-1922 25 34.2% 46 63% 2 2.8% 1923-1924 39 38.2% 55 53.9% 8 7.9% 1925-1926 41 36% 72 d3.2% 1 0.8% 1927-1928 42 33.3% 84 66.7% 天津 1926 7 29.2% 7 29.2% 10 41.6% 1927 2 6.25% 20 62.5% 10 31.3% 192S 16 13.9% 22 62.8% 10 23.3% A. 男女平等意识逐渐增强
B. 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
C. 女性平等意识领先全国
D. 社会动荡影响婚姻稳定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17年到1932年女性提出离婚的占比越来越多,说明民国以来妇女解放运动有所发展,是男女平等平权意识增强的体现,故A项正确。离婚案件的增加是婚姻自由观念深化的体现,不能代表西方婚俗冲击传统婚姻,排除B。不能单纯通过女性提出离婚的占比越来越多来推断出女性平等意识领先全国,是以偏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