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鲁人版专题复习导指5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含解答.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东省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五)
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等级为D。
熟语是固定词组的总和,它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显然,对熟语的考查是引导中学生走向生活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近几年各地考题来看,对熟语的考查,除了那些实用性强.流传性广的惯用语.歇后语.俗语外,重点还是常见成语的使用,难点在误解词义的成语和容易误解色彩与适用范围的成语等。
对这一考点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
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
四.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金题透视1.(2012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这次演讲比赛中,来自基层单位的选手个个表现出色,他们口若悬河,巧舌如簧,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B. 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C. 抗洪救灾形势严峻,各级领导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现象,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D. 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答案:D
舌头灵巧,象簧片一样能发出动听的乐音。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源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 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后亦指迷途不知返不能理解为“长期请假不回来”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在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人们强烈感受到吸取经验教训的重要性,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防患于未然。
B.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
C.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D.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有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答案:B.
解析:第二题考成语,防患于未然、信马由缰、殊途同归本来就属于考生应该熟悉掌握的成语,即便这三个成语不了解,无地自容也绝对不是语境中的那个用法,不能望文生义,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此处应为“无处藏身”。考题在延续往年成语题以望文生义为主的错误选项设置方法的同时,又降低了一个难度。
09年】 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一挥而就一蹴而就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就:成。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方法指津1)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性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半吊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穿小鞋等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2)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经验总结
(3)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知识就是力量,事实胜于雄辩等。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4)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年:(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谐音“情”)。
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