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林经济管理(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方向)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农村基层培养能从事管理工作的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1.知识要求: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掌握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相关理论;熟悉党和国家的涉农政策和法律法规。
2.能力要求:了解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能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熟悉村级工作规程并能应用于农村基层社区的规划管理;熟练掌握农村调查研究方法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农村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熟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知识并能应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并能熟练应用于日常工作中的公文往来。
3.素质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三农”,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农村基层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素养。
三、主干学科
农学类、管理类、经济类、法学类
四、核心课程
1.农学类:作物生产技术、园艺生产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农业工程与设施、农业资源利用与农村环境保护。
2. 管理类:管理学基础、农村社区管理、农村基层工作方法、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
3.经济类:经济学基础、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市场营销策略。
4.法学类:农村政策学、农村实用法律法规、农村社会学。
五、培养模式
本专业实行“3+1”的培养模式,即,四年全部学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理论教学学程为3年,安排在第1、2、3、4、5、6学期;实践教学学程为1年,安排在第7、8学期。
其中:
理论教学阶段集中在学校本部完成,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
实践教学阶段集中在选定的50-100个“大学生村官实习示范基地村”完成。主要通过挂职见习,调查村情村貌,熟悉乡情民意,了解村级工作程序,熟悉村官工作性质和工作职责,检验课堂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挂职见习期间,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村情研究经济文化建设思路并制定村庄建设发展规划,或者结合当地资源状况设计论证一个特色产业项目方案并实施。
六、师资组成
本专业通过多种渠道选聘优秀教师,着力建设打造校内外两个师资平台。任课教师包括:校内各专业骨干教师;各级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和优秀企业家;“双强双带”村干部和优秀大学生村官。
七、学制与毕业
学制:4年。
毕业要求: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毕业论文达到规定的要求,可获得本专业的毕业资格,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必须结合挂职见习基地运作实施的特色产业项目、社会文化建设项目或者村级建设发展规划,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操作可行、方法科学,理念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毕业论文(设计)考核主要结合项目的运作实施成效。
表1 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简表
课程分类 课程门数 学分 学时(周数) 占学时比例% 实验学时 占学时比例% 公共课 6 26 416 20.31 0 0 基础课 10 31 496 24.22 32 6.5% 专业基础课 10 26 416 20.31 48 11.5% 专业课 6 15 240 11.72 16 6.7% 专业选修课 16 30 480 23.44 - - 小 计 128 2048 100 系列学术报告 2 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 3 3周(暑期) 教学实习 17 17周 毕业实习 16 16周 毕业论文 10 合计 176
表2 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进程表(必修课) 类别 课程编码 课 程 名 称 学分 课内学时 各学期学时分配 总学时 讲 课 实 验 1 2 3 4 5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48 48 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48 48 24 24 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32 32 32 课农村经济形势与政策 2 32 32 16 16 (416)大学英语 12 192 192 64 64 32 32 20.31%大学体育与军事理论 4 64 64 32 32 计算机基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