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的发展.pdf
性心理的发展--第1页
性心理的发展
关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及思考
弗洛伊德的两个著名断言就是:性本能冲动对人心理健康与人格
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极端重要。弗洛伊德解释说,人有两
种主要的生物本能,一种是维持生命个体的生存本能,另一种是维持
种族的性本能或生殖本能,生存本能容易满足,而性本能的满足过程
与方式就复杂得多,其变化也很大。性本能不一定通过直接的生殖活
动来满足,它可以通过亲吻,抚摸,注视甚至跳舞,体育活动,科学
和艺术创造活动的方式来间接满足,实际上,弗洛伊德把几乎所有人
类高尚精神文化活动都看作是性冲动的替代与升华。因而,与生存本
能相比,性本能对心理活动和人格发展重要得多。
弗洛伊德正是在此基础上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性心理学发展模式,
弗洛伊德把性理解为广泛的身体快感,并按身体快感区的特点描述了
性心理的发展。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心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从出生后到一岁。在这一时期婴儿性快感的满足
主要借助口唇,在吃奶的吸吮中婴儿获得快感。在这一阶段,如果口
唇需要没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多,就会产生口唇型人格,这种人依赖感
强,贪食。出现吮手指、咬指甲、吸烟、酗酒等,自恋、依赖、猜疑、
退缩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二)肛门期:大约从一岁开始,持续到二岁。在这一阶段,排
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
乐。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
制能力。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就会造成肛门型的人格。这
种人不是过于放肆、无礼,就是极度吝惜、保守。
(三)生殖器期:亦称性蕾期,从二岁到三岁。弗洛伊德认为,
直到生殖器期的最初阶段,婴儿的性能量都是指向自身,他的快乐是
自乐。在生殖器期的后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开始将性能量里比
多指向外界对象,男孩的性欲指向母亲,叫做恋母情结,女孩的欲望
指向父亲。男孩的欲望指向母亲时,总要无意识地与父亲争夺爱,敌
性心理的发展--第1页
性心理的发展--第2页
视父亲。这种冲突导致另一情结--阉割情结,小男孩害怕父亲,害怕
他惩罚自己的恋母感情,阉割自己的生殖器,小男孩随后放弃了恋母
情结,转而与父亲同化。女孩的性心理发展也大致经过了一个从恋父
到放弃恋父,
与母亲同化的过程,在这一阶段,儿童人格、性别同一性、道德
良心都开始形成了,这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四)潜伏期:在经历了恋母情结之后,儿童的性心理进入潜伏
期,在此时期,儿童的性欲保持沉寂状态,对异性漠不关心,游戏时
大多寻找同性伙伴。
(五)生殖期:在青春期性腺的成熟增多了,如果生殖器期的心
理冲突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个体就会将更多能量转向家庭之外的某人
身上,开始了成熟的异性恋。在弗洛伊德看来,只要能成功地解决以
上所有性心理阶段的冲突,个体就能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他在性、
社会关系和心理健康方面都是成熟的,具有坚强的自我,能够控制不
适宜的性冲动。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意义上的健康人并不多见。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引来了许多批评,其中最激烈
的批评集中在婴儿的性欲问题上,婴儿的口唇快乐和排便快乐到底算
不算做性欲。弗洛伊德的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以性心理
为基础,提出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并且指出这五个阶段对人的影响
是终生的。即形成了这个人的整个人格特征。总的来说,这个理论是
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但是这一系统都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以本我
为主体的人格结构理论上的,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