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考试练习题及答案.docx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句子中,“是”用作指示代词的是()
A.是社稷之臣也。
B.是可忍,孰不可忍。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D.觉今是而昨非。
答案:A。A选项“是社稷之臣也”中“是”指代前文提到的对象,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B选项“是可忍,孰不可忍”中“是”虽也是指示代词,但该句重点强调这种行为不可容忍,“是”强调的是事情本身;C选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是”是判断动词,表判断;D选项“觉今是而昨非”中“是”是形容词,意为“正确”。
2.“沛公军霸上”中“军”的用法是()
A.名词作状语
B.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名词的使动用法
D.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B。“沛公军霸上”意思是沛公在霸上驻军,“军”本是名词“军队”,这里用作动词,意为“驻军、驻扎”,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A选项名词作状语是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此句不符合;C选项名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该句不是这种情况;D选项名词意动用法是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也不符合此句。
3.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B.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輮使之然也。
答案:C。C选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却”;A选项“河东凶亦然”中“然”是指示代词,意为“这样”;B选项“惟此时为然”中“然”同样是指示代词“这样”;D选项“輮使之然也”中“然”也是指示代词“这样”。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句中“以”的意思是()
A.用
B.凭借
C.因为
D.把
答案:B。“以五十步笑百步”意思是凭借逃跑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以”是“凭借”的意思。A选项“用”强调使用工具或方式,此句并非该用法;C选项“因为”不符合此句语义;D选项“把”也不符合该句“以”的含义。
5.下列各句中,“之”字用作宾语前置标志的是()
A.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B.姜氏何厌之有?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答案:B。B选项“姜氏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姜氏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A选项“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选项“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中“之”也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选项“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中“之”同样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的作用是()
A.表示递进
B.表示假设
C.表示承接
D.表示转折
答案:A。“且夫”在古文中常用于句首,起到进一步阐述、递进的作用,这句话中用“且夫”引出对水积不厚则无力负大舟的进一步说明。B选项“表示假设”不符合“且夫”的常见用法;C选项“表示承接”也不准确;D选项“表示转折”也不是“且夫”的作用。
7.“孟尝君怪其疾也”中“怪”的用法是()
A.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C.名词的使动用法
D.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B。“孟尝君怪其疾也”意思是孟尝君对他回来得这么快感到奇怪,“怪”本是形容词,这里是意动用法,即“以……为怪”。A选项形容词使动用法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此句不是;C选项名词使动用法和D选项名词意动用法与“怪”是形容词不符。
8.“见犯乃死,重负国。”句中“见”的用法是()
A.看见
B.拜见
C.被
D.出现
答案:C。“见犯乃死,重负国”意思是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见”表被动。A选项“看见”、B选项“拜见”、D选项“出现”均不符合此句中“见”的用法。
9.“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句中“虽”的意思是()
A.虽然
B.即使
C.可是
D.无论
答案: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意思是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但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虽”表示“虽然”。B选项“即使”通常用于假设的情况,此句并非假设;C选项“可是”是转折连词,“虽”本身不是这个意思;D选项“无论”也不符合“虽”在此句的含义。
10.“沛公欲王关中”中“王”的读音和用法是()
A.wáng,名词
B.wàng,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C.wáng,名词的使动用法
D.wàng,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B。“沛公欲王关中”意思是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王”读wàng,本是名词“帝王”,这里用作动词,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