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发布:2025-03-20约3.92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句子中,“兵”的意义为“兵器”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D.纸上谈兵。

答案:B。A选项“兵”指军队;B选项“收天下之兵”意思是收缴天下的兵器,“兵”为兵器;C选项“兵”指战争;D选项“兵”指军事、战争方面的策略。

2.“沛公军霸上”中“军”的用法是()

A.名词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答案:A。“军”本是名词“军队”,这里是“驻军、驻扎”的意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句中“莫”表示否定性无定代词的是()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其事体莫须有。

C.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D.莫愁前路无知己。

答案:A。A选项“莫之能御”意思是没有谁能够抵御他,“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指没有谁;B选项“莫须有”意思是也许有;C选项“莫”通“暮”;D选项“莫”是不要的意思。

4.“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中“且夫”的作用是()

A.表示递进

B.表示假设

C.表示转折

D.发语词,引出议论

答案:D。“且夫”在句首,是发语词,起到引出下文议论的作用。

5.下列各句中,“是”作指示代词的是()

A.是社稷之臣也。

B.觉今是而昨非。

C.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是可忍,孰不可忍。

答案:A。A选项“是社稷之臣也”,“是”指代“他”,为指示代词;B选项“是”是正确的意思;C选项“是”表判断;D选项“是”作主语,指代这件事,也是指示代词,但A更符合常规考查重点。

6.“沛公欲王关中”中“王”的读音和用法是()

A.wáng,名词

B.wàng,名词作动词

C.wáng,使动用法

D.wàng,意动用法

答案:B。“王”在这里读wàng,是“称王”的意思,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7.“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的意思是()

A.微小

B.无、没有

C.隐蔽

D.衰败

答案:B。“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是无、没有的意思。

8.下列句子中,“见”表示被动的是()

A.相见恨晚。

B.冀君实或见恕也。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C。A选项“相见”是见面;B选项“见恕”是原谅我;C选项“见疑”即被怀疑,“见”表被动;D选项“见”通“现”,出现。

9.“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的用法是()

A.名词作动词

B.名词作状语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答案:C。“从”本是动词“跟随”,这里是“使……跟随”的意思,是使动用法,即沛公让一百多骑兵跟随。

10.“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疾”的意思是()

A.疾病

B.痛恨

C.快速

D.妒忌

答案: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思是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是痛恨的意思。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答案:孔子。《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孟子》的中心思想是________,是________散文的典范。

答案:仁义;对话体。孟子主张“仁义”,强调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孟子》以对话体的形式展开论述,通过孟子与他人的对话来表达其思想观点。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________》。

答案:《孟子·梁惠王上》。这句话体现了孟子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

4.《左传》又称《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答案:《左氏春秋传》《春秋左氏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答案:《劝学》;荀子。《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通史,作者是________。

答案:纪传体;司马迁。《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采用纪传体的形式。

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出自《________》。

答案:《史记·项羽本纪》。该故事描述了鸿门宴上项庄以舞剑为名,企图刺杀刘邦的情节。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作者是________,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