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发布:2025-02-23约1.91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哪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走”?

A.行B.跑C.走D.步

答案:A

解析:在古代汉语中,“行”常用来表示“走”,而“走”则表示“跑”。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读作:

A.shuōB.shuìC.yuèD.yuè

答案:C

解析:“说”在此句中通“悦”,意为“高兴”,读作yuè。

3.下列哪个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热水”?

A.汤B.沸C.热D.温

答案:A

解析:在古代汉语中,“汤”常用来表示“热水”。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行”意为:

A.行走B.做事C.行为D.行列

答案:A

解析:在此句中,“行”意为“行走”。

5.下列哪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吃”?

A.食B.咀C.嚼D.啖

答案:A

解析:在古代汉语中,“食”是最常用的表示“吃”的字。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__;不舍昼夜。”(填《论语》中的句子)

答案:逝者如斯夫

解析:此句出自《论语·子罕》,意为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日夜不停。

2.“__;其不善者而改之。”(填《论语》中的句子)

答案: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此句出自《论语·述而》,意为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缺点。

3.“__;不以善小而不为。”(填《三国志》中的句子)

答案:勿以恶小而为之

解析:此句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4.“__;不亦乐乎?”(填《论语》中的句子)

答案:有朋自远方来

解析:此句出自《论语·学而》,意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愉快吗?

5.“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填《论语》中的句子)

答案:发愤忘食

解析:此句出自《论语·述而》,意为发愤用功到连吃饭都忘了,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意为“省略”。()

答案:×

解析:在此句中,“省”意为“反省”,而不是“省略”。

2.“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意为“迷惑”。()

答案:√

解析:在此句中,“罔”确实意为“迷惑”。

3.“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意为“旧的”。()

答案:√

解析:在此句中,“故”意为“旧的”,指旧的知识。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师”意为“老师”。()

答案:×

解析:在此句中,“师”意为“值得学习的人”,不仅仅指“老师”。

5.“不耻下问”中的“耻”意为“羞耻”。()

答案:√

解析:在此句中,“耻”意为“羞耻”,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羞耻。

四、解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解释并翻译《论语·学而》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案:

解释:“学”指学习,“时”指按时,“习”指复习,“之”指所学的知识,“说”通“悦”,意为高兴。

翻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感到高兴吗?

2.分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意义。

答案:

分析:这句话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民的利益最为重要,国家的利益次之,君主的利益最轻。这一思想强调了君主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重,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它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3.解释《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

解释:“窈窕”指女子体态优美,“淑女”指品德高尚的女子,“君子”指有德行的男子,“好逑”指好的配偶。

意义:这句话赞美了品德高尚、体态优美的女子,是君子理想的配偶。

4.翻译并解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答案:

翻译: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解释:故事背景是赵王得到了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发现秦王并无诚意,于是用计将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这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成语“完璧归赵”后来用来比喻将原物完好地归还给原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