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doc
PAGE
5-
第三节城市化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记;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忱;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料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记;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主题探讨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校内所在的芳沁园旁边,有整齐划一的住宅小区,有繁华的商业区,有车水马龙的马路,远处还有市政大厦,广场、高铁等等,俨然是现代化城市的一部分,然而十三年前你假如来到这里,会看到不同的景观,这里属于牧场沟村,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子和强壮挺立的玉米,远处有不少蔬菜大棚,晚上路边有很多青蛙出没,真是“听取蛙声一片”,一派田园风光。但是2003年以后,玉门油田生活基地起先在这里建设,很多住宅楼拔地而起,商场、马路取代了庄稼地,被征收了土地的农夫来到了城市生活,成为了市民,牧场沟村的这种变更就是城市化,今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城市化是怎么回事?
2.新授
2.3城市化【板书】
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依据城市化的含义,要推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推断?
学生探讨回答:略
师:主要标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三个标记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城市化主要标记【板书】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觉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很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师总结: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很多城市等级提高。到200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觉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快速的,有一些地方在1985年之前还是县城,到2000年已经快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
(过渡)究竟是什么力气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
(引导学生阅读图2.17,思索下列问题)
1.什么是拉力?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
生1: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化与升迁机会多;现代建筑居家舒适;文化设施齐全;社会地位提高等。
生2: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师: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缘由是什么?
生: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主要缘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师:对!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是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有着主动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更,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更,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定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师: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市化水平也有明显的差异。那么如何来衡量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凹凸呢?
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过度:很多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头,城市人口比重已达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