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 反比例教案.docx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实例,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特点,能根据图像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经历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准确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
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图像特点,并能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正比例和反比例,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找出生活中相关的量,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性质及判断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表、图像等直观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关系。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数量关系实例,如:
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购买同一种笔记本,笔记本的单价一定,购买的数量和总价。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2.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例中的两种量,思考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二)探究新知
1.正比例的意义
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为例进行分析。
让学生填写如下表格:
|时间(小时)|2|3|4|5|
||||||
|路程(千米)|120|180|240|300|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给出正比例的定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为:\(\frac{y}{x}=k\)(一定),其中\(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k\)是比值(一定)。
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让学生判断这些例子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2.正比例的图像
以刚才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为例,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比例图像。
先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确定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
然后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如\((2,120)\)、\((3,180)\)、\((4,240)\)、\((5,300)\)等。
最后将这些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一条直线。
引导学生观察正比例图像的特点:
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从图像上可以直观地看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情况,当时间增加时,路程也随着增加,并且它们的比值(速度)始终不变。
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
例如,已知汽车行驶的时间是\(3.5\)小时,根据图像估计行驶的路程。
让学生在图像上找到横坐标为\(3.5\)的点,然后通过该点作垂线与图像相交,再从交点作水平线与纵坐标相交,读出对应的路程值。
反之,已知路程为\(210\)千米,估计行驶的时间。方法类似,先在纵坐标上找到\(210\)对应的点,再通过该点作垂线与图像相交,最后从交点作水平线与横坐标相交,读出对应的时间值。
3.反比例的意义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为例进行分析。
让学生填写如下表格:
|底(厘米)|4|6|8|12|
||||||
|高(厘米)|6|4|3|2|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
底是怎样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的?
底与高的乘积(面积)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