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3.docx
桃花源记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桃花源记》全文。
准确理解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缘异鲜美交通妻子绝境等,能够流畅准确地翻译全文。
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结构,掌握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事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和节奏美。
借助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情感,提高自主分析和合作交流能力。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环境来展现主题的写作方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理想社会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课文。
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花源的美好。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桃花源所代表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情感,探讨其对现实的启示意义。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培养语感。
2.讲授法:系统讲解文言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展现美丽田园风光的视频,视频中呈现青山绿水、宁静村庄、劳作的村民等画面。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大家看到的视频是不是非常美丽、宁静,给你们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如果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大家愿意吗?那你们心中理想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心中向往的生活场景。
2.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作者陶渊明在文中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那里的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让我们一起跟随渔人去探寻这个神秘的桃花源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污浊,毅然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他的诗歌多描绘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风格清新自然,质朴恬淡,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介绍本文的创作背景: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朝代更迭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这种现实深感不满,于是在归隐后写下了许多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桃花源记》就是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以虚构的故事形式,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教师范读时要做到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舒缓,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例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读完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纠正读音错误。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武陵(wǔ)缘溪行(yuán)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及郡下(jùn)诣太守(yì)等。
3.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顺序来叙述故事。
概括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一个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后看到那里的人们生活幸福、安宁,离开后再寻桃花源却无果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桃花源。
(四)文言知识讲解(15分钟)
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
3.全班集中交流,教师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实词
缘溪行:缘,沿着,顺着。
渔人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芳草鲜美: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是(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落英缤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欲穷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