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出师表》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23课《出师表》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第23课《出师表》选自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本课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通过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史实,展现了诸葛亮忠诚、智慧、勤勉的品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经典的鉴赏力。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情感与智慧。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此外,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出师表》的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勤勉等品质的深入理解还有待加强。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在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概括和评价方面。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阅读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出师表》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化经典的鉴赏力。
2.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诸葛亮的品质,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3.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因此,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本节课将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以方便学生随时查阅课文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出师表》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三国人物画像等,以及诸葛亮生平事迹的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3.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以便更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蜀汉与曹魏的关系。
(2)提出问题:“诸葛亮为何五次北伐?他的目的是什么?他在这段历史中展现了怎样的品质?”
(3)引入课题《出师表》,简要介绍作者诸葛亮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讲授新知(20分钟)
(1)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语气,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分析课文中的实词、虚词,解释其在文中的含义。
-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等。
(2)课文内容分析:
-分段讲解课文,分析每一段的内容和结构。
-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勤勉等品质。
-分析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战略。
(3)人物形象分析:
-讨论诸葛亮的形象特点,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分析诸葛亮与刘备、刘禅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对待部下的态度。
(4)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执着。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3.巩固练习(10分钟)
(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2)填空题:教师出示几个关键句子,让学生填空,检验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3)讨论题:针对课文中的某一段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勤勉等品质。
(2)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的北伐有何意义?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3)布置课后思考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探究。
5.作业布置(5分钟)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相关章节,加深对诸葛亮形象的理解。
(2)撰写一篇关于诸葛亮品质的短文,字数不限。
(3)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话题,如:“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会如何决策北伐?”
六、学生学习效果
1.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阅读文言文,提高对文言文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后能够独立完成《出师表》的朗读,并准确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2.历史文化知识拓展: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将诸葛亮的形象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认识到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