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第四册 第十二章 初识生活中的一些含氧有机化合物 12.2 醋和酒香说课稿 沪科版.docx
高中化学第四册第十二章初识生活中的一些含氧有机化合物12.2醋和酒香说课稿沪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沪科版高中化学第四册第十二章“初识生活中的一些含氧有机化合物”为内容,通过“醋和酒香”这一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设计思路紧密结合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演示和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1)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通过分析醋和酒香中的有机化合物,增强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意识;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中化学第四册第十二章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原因如下:
首先,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的化学知识,但面对含氧有机化合物这一新内容,部分学生可能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式理解不够深入,对官能团的认识有限,这会影响他们对醋和酒香中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分析。
其次,在能力方面,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数据的能力。由于本节课涉及醋酸和乙醇等物质的性质,学生需要能够通过实验现象推断物质的性质,这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要求。
再者,从素质角度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对课程学习有重要影响。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完成实验和讨论,这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出了考验。
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也会影响课程学习。例如,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以及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的准确性,都是保证实验成功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平台、投影仪、电脑、化学实验台、酒精灯、试管、滴管、试管架、醋酸溶液、乙醇溶液、pH试纸、蒸馏装置等。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网络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在线化学实验视频、醋酸和乙醇的性质介绍PPT、有机化学结构式图库。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家庭厨房图片,提问学生家中常见的调味品有哪些,引导学生关注醋和酒。
2.提出问题:醋和酒为什么有不同的味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醋和酒香中的有机化合物。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醋的化学性质
-讲解醋酸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多媒体展示醋酸的结构式和官能团。
-实验演示:展示醋酸与碱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醋酸的性质。
-用时:5分钟
2.酒的化学性质
-讲解乙醇的结构和性质,通过多媒体展示乙醇的结构式和官能团。
-实验演示:展示乙醇的燃烧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乙醇的性质。
-用时:5分钟
3.有机化合物的用途
-讲解醋和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调味、消毒、饮用等。
-引导学生思考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用时:5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对醋酸和乙醇性质的理解。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醋酸和乙醇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它们在性质上有哪些差异?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醋和酒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结果。
2.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提问: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醋酸和乙醇的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习题,思考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总计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正确描述醋酸和乙醇的结构式,理解它们的官能团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生掌握了醋酸和乙醇的化学性质,如酸碱性、可燃性等,并能解释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学生能够区分醋和酒中主要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具体用途。
2.能力提升:
-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得到提升。
-学生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了合作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思维发展:
-学生在探究醋和酒香中的有机化合物时,培养了逻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