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药房药品储存管理制度.docx

发布:2025-01-17约4.1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药房药品储存管理制度

药房药品储存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加强药房药品储存管理,保证药品质量,防止药品变质、失效以及确保药品储存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并结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药房内所有药品的储存管理活动。

三、职责分工

1.药房负责人:全面负责药房药品储存管理工作,制定和监督执行本制度,协调各岗位工作,确保药品储存管理规范、有序进行。

2.药品保管人员:负责按照本制度对药品进行分类储存、日常巡查、养护以及库存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储存过程中的问题,并做好相关记录。

3.质量管理人员:负责对药品储存条件、质量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质量疑问的药品进行确认和处理,指导保管人员正确开展药品储存和养护工作。

四、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引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2.《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3.其他相关药品管理法规和行业标准

五、制度内容

(一)储存设施与环境要求

1.仓库布局:药房仓库应划分为待验区、合格品区、不合格品区、退货区等专用区域,并设置明显的标识牌。各区域应保持相对独立,避免药品混淆。

2.温湿度控制

根据药品储存要求,设置不同温湿度条件的仓库区域。常温库温度保持在030℃,阴凉库温度不高于20℃,冷藏库温度保持在210℃。各库房相对湿度应保持在35%75%。

配备温湿度监测设备,对库房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时,应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并记录处理过程。

3.通风与照明:仓库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安装合适的通风设备,定期进行通风换气。照明设施应符合安全要求,亮度适宜,避免对药品质量产生影响。

4.防虫、防鼠、防尘等措施:仓库应安装防虫、防鼠设施,如纱窗、挡鼠板等。定期进行清洁卫生工作,保持仓库内整洁,防止药品受到污染。

(二)药品入库储存

1.验收与入库

药品到货后,验收人员应按照验收程序对药品的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质量状况等进行逐批验收。验收合格的药品,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验收人员应在验收记录上签字确认,验收记录应保存至超过药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

2.分类存放

药品应按照药品的剂型、用途、储存条件等进行分类存放。不同剂型的药品应分开存放,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内服药与外用药应分开存放;易串味药品应单独存放。

特殊管理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等)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库(柜)储存,双人双锁保管,专人负责,专用账册记录。

3.堆码要求

药品堆码应遵循安全、合理、整齐、牢固的原则,垛间距不小于5厘米,与库房内墙、顶、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地面间距不小于10厘米。

药品应按批号堆码,不同批号的药品不得混垛,以确保药品的先进先出和可追溯性。

(三)药品在库养护

1.养护计划与巡查

药品保管人员应根据药品储存特点和流转情况,制定药品养护计划,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巡查。一般药品每季度巡查一次,重点养护品种每月巡查一次。

巡查过程中应检查药品的外观质量、包装、储存条件等是否符合要求,发现药品有变质、过期、包装破损等问题,应及时记录并采取相应措施。

2.养护措施

根据药品特性,采取相应的养护措施。如对易受潮的药品应采取防潮措施,对易氧化的药品应采取遮光、密封保存等措施。

对近效期药品(有效期不足6个月的药品)应进行重点管理,设置近效期药品专柜或专区,按月填报近效期药品催销表,通知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四)药品出库与搬运

1.出库原则:药品出库应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出”和“按批号发货”的原则,确保发出的药品质量可靠、可追溯。

2.出库复核:药品出库时,保管人员应按照发货凭证对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批号、有效期等进行认真复核,确保发货准确无误。复核人员应在复核记录上签字确认。

3.搬运要求:药品搬运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避免剧烈震动和碰撞,防止药品包装损坏和质量受影响。对有特殊搬运要求的药品,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五)库存盘点与记录管理

1.定期盘点:药房应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盘点,一般每月进行一次小盘点,每季度进行一次大盘点。盘点过程中应核对账物是否相符,如发现盘盈、盘亏情况,应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2.记录要求:药品储存过程中的各项记录(验收记录、养护记录、温湿度记录、出入库记录、盘点记录等)应真实、完整、准确、清晰,不得随意涂改。记录应妥善保存,保存期限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六、制度评审与反馈

1.内部评审:本制度制定完成后,由药房负责人组织内部评审会议,邀请药房各岗位人员、相关部门代表(如质量管理部门、采购部门等)参加。评审内容包括制度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等方面。参会人员应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对制度进行全面审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