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呼吸系统-综合性实验报告.doc

发布:2017-04-19约2.6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 开课学期 2012 至 2013 学年 上 学期 填报时间 2012 年 11 月 15 日 实验设计方案 实验序号十实验名称呼吸系统实验时间11月7日实验室1201.实验目的 1、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大体解剖构造 2、了解呼吸肌与呼吸运动的关系 3、了解气管、肺的组织结构2.实验材料及用具 气管切片(H-E染色) 肺切片(H-E染色) 标本模型3.实验内容 一、标本及模型观察 (一)气管和支气管标本或模型的观察 器官由16~20个办环形的气管软骨以及连接个气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内面衬有粘膜。气管上接环状软骨,在食管前方垂直下降,入胸腔后在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支气管入肺。右支气管短粗,较为陡直,几乎成为支气管的直接延续。左支气管细长,较倾斜。 (二)胸腔和非解剖标本或,模型的观察 1、肺的位置 左、右两肺均位于胸腔内,中间隔以纵隔。纵隔是指两肺之间的区域,包括有气管、支气管、心、食管及大血管等。 2、肺的形态 肺大致呈圆锥形,上为肺尖,下为肺底。肺尖突向颈根部,高出胸廓上口约2~3cm。肺底位于膈肌上面。两肺内侧面中间有一凹陷称肺门。肺门是神经、血管、淋巴管和支气管进出的部位,周围有许多肺门淋巴结。 3、肺的分叶 左肺由斜裂和右肺副裂分为上、中、下三叶。肺表面可见很多多角形小区,每个小区相当于一个肺小叶。 4、胸膜及胸膜腔 胸膜为薄而光滑的浆膜,分为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脏胸膜津贴肺表面,并伸入叶间裂内。壁胸膜贴于纵隔的表面、胸壁的内面和膈上面。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门处互相移行。脏、壁两胸膜之间的间隙称胸膜腔,胸膜腔内有少许浆液,可减少呼吸运动时的摩擦。 二、玻片标本观察 (一)气管切片(H-E染色)的观察 1、肉眼观察 可见切片中间有一“C”字形的蓝紫色结构,为气管软骨环,存在于气管的外膜内,气管由外向内可将气管管壁分为外膜、粘膜下层和粘膜层三层。 2、低倍镜观察 分辨以下结构: (1)粘膜层 由粘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2)粘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此层含有气管腺,与固有层无明显的界限。 (3)外膜 包括透明软骨环和其周围的结缔组织,与粘膜下层界限不清。 3、高倍镜观察 仔细分辨以下结构: (1)粘膜层 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清晰可见,上皮内有大量杯形细胞。上皮深处是固有层,固有层的纤维细密,富含弹性纤维,还有气管腺的导管、血管和神经等。 (2)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混合腺,为气管腺。此层与固有层无明显界限。 (3)外膜 由“C”形透明软骨(气管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若切片且到气管软骨的缺口处,则可见缺口处的结缔组织中还有一些平滑肌束。 (二)肺组织切片(H-E染色) 1、肉眼观察 肺的组织结构比较疏松,呈网状,有时可见较大着色较深的管状结构,即为肺内小支气管。 2、低倍镜观察 可见肺表面被覆脏胸膜,移动切片可见肺组织内有很多大小不等的蜂窝状结构即肺的呼吸部。还可见管径大小不一、管壁结构不尽相同的各级支气管及其伴随的血管。在两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为肺泡隔。 3、高倍镜观察 在高倍镜下观察一下结构: (1)肺的传导部 注意管壁的结构变化。 A、小支气管 管腔较大,腔面覆有假覆层纤毛柱状上皮。在固有层与粘膜下层交界处有不完整的环形平滑肌。在粘膜下层中有腺体。外膜可见明显的软骨块。 B、细支气管 细支气管的结构基本与小支气管相似,只是管径较小,腺体与软骨逐渐减少,但平滑肌有所增加。 C、终末支气管 因腺体与软骨已不存在,粘膜形成许多皱襞,因此管腔呈星状。上皮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无杯形细胞。平滑肌形成完整一层。 (2)肺的呼吸部 注意上皮的变化 A、呼吸性支气管 它与终末支气管的区别在于管壁已有肺泡出现,其管壁直接与肺泡或肺泡管相连。管壁上皮为单层柱状或立方上皮,甚至为单层扁平上皮。 B、肺泡管 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由许多肺泡围成,所以它自身的管壁结构很少,管壁只存在相邻肺泡开口之间的部分。此处上皮细胞为立方形或扁平形。上皮下含少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其结构特点是肺泡隔边缘部形成结节状膨大。 C、肺泡囊 数个肺泡共同开口形成的囊腔。结构与肺泡管相似,但在肺泡开口处无平滑纤维。其结构特点是肺泡隔末端无明显的膨大。 D、肺泡 半球形的小囊。肺泡壁很薄,衬有单层扁平上皮。上皮由I型肺泡细胞和II型肺泡细胞组成。肺泡表面大部分由I型肺泡细胞衬裱,细胞扁平,很薄,只在细胞核部位略显厚,故在光镜下很难看清楚。II型肺泡细胞较大,在光镜下尚可分辨,细胞呈圆形或立方形,可以从肺泡的表面突入腔内,细胞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