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届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三12月二诊模拟语文试题.doc

发布:2017-02-18约1.07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12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14级“二诊”模拟考试 语 文 出题人:徐凯 审题人:林君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答题卷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组成,共10页;答题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涂在“准考证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试题卷自行保留。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者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 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如海”那样遥不可 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 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 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 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 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 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 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来源:学#科#网 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地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 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一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内心深处, 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密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 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很明 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 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 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减字 木兰花?蒋园口号》,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 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份敏感的心情。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 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 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 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 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地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 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 还有一种场景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 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 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 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了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 重和痛苦,也因了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 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的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 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 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 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 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 (节选自《古典文学知识》2015 年第 1 期,有删改) 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状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等。 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它可望而可及,很容易逾越。 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和悲剧性双重内涵。 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