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中国经验”——以李敬泽文学批评为例(修改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中国经验”
——以李敬泽文学批评为例
(中山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510275)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界反复就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中国文论失语症中国化诗学批评建设等话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经验,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文论中汲取资源,乃是克服当代文艺学文化无根性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当代文学批评界,有的批评家在批评实践中充分运用了“中国经验”,李敬泽既是一例。李敬泽文学批评中的中国经验主要表现在批评理念、思维方式、诗性表达、理论资源四个方面。
关键词:李敬泽文学批评中国经验文学批评的理论来自于中国批评家,经过西方文学思想及理论的浸染,似乎只有利用外来理论资源才能言语,可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又有着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审美规范,这就带来了西方理论对中国作品的阐释的有效性问题。[1]因为当代人虽然在思想上、语言上与古代人有了差异,但我们的思维、行为仍然生长在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这棵常青的大树上。[2]
近些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界反复就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中国文论失语症中国化诗学批评建设等话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立足本土,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经验,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文论中汲取资源,乃是克服当代文艺学文化无根性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雷达指出:我们探讨的当代文学中的中国经验问题,实际可以理解为,全球化下的本土化的经验表达和本土化写作的复兴与探索。[3]就像鸟飞在空中,鱼游在水里,批评家也本土真实的生活情境
在当代文学批评界,有的批评家不仅意识到更是在批评实践中充分运用了“中国经验”李敬泽既是一例。他的批评文字不乏敏锐、理性和深度,又有传统批评的诗性和灵动他的文学批评展现出他对中国文学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
一个读过大量西方著作的,原因就是他。青年时期,传统典籍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阅读的“后撤”是因为想为自己找一块立足之地,找一个根基。从他的诸多散文及读书随笔中我们可以看出,《左传》《论语》《》《庄子》等文化经典他自己最喜欢的一部随笔集《小春秋》对《春秋》《论语》《诗经》《史记》等经典解读。为的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
李敬泽文学批评中的“中国经验”主要表现在批评理念、思维方式、诗性表达、理论资源四个方面。
一、批评理念
在注重人的精神道德取向,面向社会现实,提升人类灵魂的方面,古代文论是相当有成就的。孔子、孟子、庄子、刘勰、陈子昂、韩愈、白居易、
李贽等人的文学思想,都是出于对社会、人类精神状况的忧虑与关怀而提出来的,其针对性、批判性与建设性的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2]
李敬泽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对转型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变化有着深刻认识,在文学批评中继承并发扬了“文以载道”的传统。他多次在文中强调作家要对于正在生成激荡的社会进行注视和讲述,强调文学和人的具体生存困境的联系,并认为这是小说一项重要的文化功能。李敬泽是经验的马戏团,也是意义的奇观。而当下的小说家“未能充分承担的职责是,细致、深入地分析和表现这个时代的复杂经验”[5] 38 因为怀着浓厚的人文关怀,李敬泽的文学批评和时代联系非常紧密在他的批评文字中,充满了人类经验人性现实历史可能性丰富性对话性等关键词,他当下文坛盛行的“虚无主义”,认为 “廉价的虚无主义正以‘写实’和‘深刻’之名贬损小说、贬损人”[6]。这是对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艺术要有助于主张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论的智慧还体现在它的文学生态还原精神。这种亲切的、从艺术创作中生长出来的活生生的审美体验具有典型的生态还原的特质,对于纠正当代文艺理论中的专注于形而上思辨而缺少实际创作支撑的理论建构的偏颇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1]这种文学生态还原精神结合具体创作的文学批评,也被李敬泽很好继承下来。因为对来说,文学批评是文学现场,李敬泽说:在很多场合,我也本能地觉得和作家是‘咱们’,那些批评家都是‘他们’。我可能属于比较同情作家的批评家,比较倾向于站在作家的角度想事儿。[6]254李洱这样评论李敬泽:他甚至知道作家的构思过程这使得他的文学批评几乎与文学实践同步。[8]李敬泽之所以能在文学批评被奚落为作家不看、读者不看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今天受到作家和普通读者的广泛好评,与他秉承的文学生态还原精神密不可分。
二、思维方式
中国人历来是注重直觉和感悟的,纵观传统文学批评写作,其思维方式都是直觉式的这种思维方式,已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往往注重保全批评对象的神完气足,同时又给接受者以美感享受。这一点与当今生态批评从整体论观点出发,抵制以牺牲文学艺术的感觉、情感和想象为代价的学术理性批评理念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可以说,这种在判断力与想象力、理智与情感、普遍知识与瞬间体验结合中把握事物内在的关联性、有机性、整体性的诗性智慧,对于重思辨重分析的现代文艺批评理论思维是一个必要的补充。[1]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