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批评的模式——评点式批评修改版.ppt

发布:2017-08-23约4.36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学批评的模式 ——评点式批评 2009050725 莫静雯 2009050726 张丽颖 2009050727 李丽雯 2009050728 于姗 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什么是评点式批评? 即在原作上加以批注、点评并与原作一起印行的一种批评方法,有题头批、文末批、眉批、夹批、旁批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评点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传统方式之一。南宋以后,诗文评点即趋兴盛,明清以来的小说和戏曲批评中更是屡见不鲜。这种批评性时往往和选本结合在一起,为读者点明精彩,示以文章规范,自由灵活,不像动辄“言志”、“美刺”、“载道”的“大判断”那么正统和正规,每每在“小结”里独抒己见,令人耳目一新。 评点最为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优劣,用力挖掘文学的美之所在和美之所由,注重对文本的细读,特别是对文本结构、意象、遣词造句等形式因素的赏析,同时也不废义理和内容等方面的概要和梳理。 由于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方法中评点的形成时间最晚,因此它所吸收的因素也最为复杂,既有中国传统学问的章句、传注等因素,也受后来的科举、评唱等影响。 金圣叹是诗文评点的行家里手,他对《水浒》等的评点堪称经典之作。 (以上出自《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主编:邱运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意逆志——评点式的文艺批评 “以意逆志”是由孟子提出的。 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 这就要求作到“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确是遵循着“以意逆志”的原则来展开的。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在具体展开的过程中却并没有走上如西方的理论形态,而是以欣赏式评点式为主,真正体现了在理论上追求“味外之味”的美学特色。这使得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本身就具有相当的艺术意味,使得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相当一些作品都成为非常精美的艺术作品,如陆击的《文赋》,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等。 因此,学习中国古代文艺美学 就不仅是一种理论学习,理性的提高,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这种学习效果是在学习西方美学时不可能体会到的。 小说评点是一种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和文学理论表现形态,包括对小说的眉批、旁批、夹批、回评、总评以及各种墨色、符号的“圈点”。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从对作品的艺术形象分析出发,旨在对阅读、欣赏进行指导。其中,既有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又有对创作的理论总结,形式灵活多样,文笔生动活泼;既可对作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又可对涉及到的理论问题进行专题探讨。由于评点家既是鉴赏家,又是理论家,评点又是在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体味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评点也就显得具体亲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易为读者接受,做到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相结合,不同于那种脱离艺术实践、从抽象概念出发所作的高谈阔论,也不同于那些旁观冷漠的说教式批评。 最早的小说评点是南宋末年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这是一部充满理论个性的开创之作,言简意赅,鞭辟入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对小说艺术规律的阐发,以及关于小说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的精辟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明清小说理论的繁荣和小说评点成长为参天大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明代中后期李贽、叶昼等人这里,小说评点才真正成熟起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批评形式,开拓了小说研究的新天地,特别是李贽所评点的《水浒传》,提出许多精辟见解,是小说评点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至清代,小说评点发展到高峰,出现了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等扛鼎之作,是小说评点一度辉煌灿烂。 后来再出的评点之作在理论方面没有超出这几部书的水平,在形式上也没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