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学化学七详解.ppt

发布:2016-07-17约1.41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不饱和烃(4);共轭体系: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平行的P轨道(大?键)的体系。;?-? 共轭;从氢化热看:;常见的三个碳原子组成的共轭体系为烯丙基碳正离子,烯丙基碳负离子和烯丙基自由基;烯丙基自由基的轨道图形;?-?超共轭:?轨道和?-C-H的?轨道交盖,使原来基本上定域于两个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发生离域而扩展到更多原子的周围,因而降低了分子的能量,增加了分子的稳定性。这种离域效应叫做?-?超共轭效应。;特点: ※ 超共轭效应比共轭效应弱得多。 ※ 在超共轭效应中,?键一般是给电子的,C-H键 越多,超共轭效应越大。 ;(2)共轭效应的分类;二. 共振论(Resonance Theory); 单双键交替,不能解释 苯的真实结构; 共振论的基本思想;所有共振式的原子在空间的排列位置相同 所有共振式均符合Lewis结构式(经典结构式) 所有共振式具有相等的成对或者未成对电子数;关于共振式和对杂化体的贡献;例 2:1, 3-丁二烯的共振式;例 3:含杂原子的碳正离子(了解);例 4:含羰基化合物(或离子)的共振式(了解);关于共振式数目与结构的稳定性(了解);例:化合物2的a氢(红色)酸性较强,试用共振论方法解释。;共振论小结 共振式的写法,共振式的稳定性比较,共振式对杂化体的贡 献,共振式的数目与结构稳定性关系 共振论在有机化学上有重要的作用,能解释并预测一些有机 化合物基本的化学性质。 共振论是一种理论,共振式是理论上存在的,无法测得。 共振论引入了一些人为规定,对某些化学现象尚不能给出满 意的解释。;三. 共轭双烯(共轭二烯);共轭二烯稳定性; 实验事实:形成二烯烃时,总是优先生成共轭二烯; 用共振论解释共轭二烯的稳定性;共轭二烯的两种平面构象;共轭二烯的化学特性 —— 1, 4-加成(共轭加成); 实验结果;反应机理(用共振论法解释);; 其它例子;思考题(课后习题);6 共轭二烯的聚合及共聚反应;四 周环反应(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σ迁移反应);周环反应的基本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1,3-丁二烯的描述:;(一) 电环化反应 (Electrocyclic reaction);电环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 立体专一性反??? ; (4n+2)p电子体系(共轭三烯型); ; ; ; ; 电环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规律总结(掌握);(二)环加成反应(Diels-Alder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Diels-Alder反应机理; 一些简单的Diels-Alder反应例子;Diels-Alder反应的立体化学; 产物为桥环时,一般优先生成内型(endo)产物;例:一些立体选择性的Diels-Alder反应;想一想;小结: 共轭效应及其应用 共振论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共轭二烯(结构、稳定性及解释) 共轭二烯亲电加成的两种取向——1, 4-加成(共轭加成)和1, 2-加成及其加成机理。 周环反应的定义,特点和基本原理 Diels-Alder反应和反应的立体化学;6-2 (1) (3); 6-3 (2); 6-6 (1) (3); 6-9 (1) (2) (3) (5) (12); 6-10 (2); 6-11 (2) (3) (6); 6-13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