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8 慈母情深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docx

发布:2024-09-13约4.4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8慈母情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该课文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支持儿子读书,不顾自己生活的艰辛,倾尽所有给儿子买书的感人故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慈母情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家庭、亲情和父母爱的故事,对家庭关系有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深入学习《慈母情深》,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父母爱的理解,培养他们感恩父母、珍惜家庭的情感。同时,本节课还涉及到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学生已掌握的语文知识相衔接。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通过学习《慈母情深》,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时,通过感受慈母情深,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升人文素养。此外,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审美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大部分学生对于家庭亲情和父母爱的主题已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但程度不一。在阅读理解方面,部分学生能够快速把握文章主旨,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引导。在写作能力上,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生动表达,而有的学生则表达干巴,缺乏情感。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们对于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正在培养中,这将对课程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激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此外,对于一些表现积极、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适当给予更多挑战性的任务,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潜能。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们对家庭亲情普遍有深厚的感情,这将对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影响。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转化。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者特点,我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课文知识和阅读技巧,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和情感内涵,情境教学法则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慈母情深。

2.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包括:a)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感受慈母情深,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b)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感人情节,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c)情境体验:通过展示一些关于家庭亲情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父母的爱,进一步理解慈母情深。

3.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上,我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教学媒体资源。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图片和视频则用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合理运用教学媒体,我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慈母情深》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母爱吗?母爱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展示一些关于母爱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简短介绍《慈母情深》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文内容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理解《慈母情深》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过程:

讲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包括母亲为了支持儿子读书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

详细介绍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3.课文分析与讨论(20分钟)

目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慈母情深的主题。

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描写,探讨母亲的爱是如何体现在文中的人物行为和情感表达中。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文。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感人情节,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内涵和意义,以及课文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内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