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说课稿)-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教科版).docx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说课稿)-三年级科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教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体会科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对气象预报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关注气象变化的良好习惯。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制作天气预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2.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天气信息,并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共同完成任务。
4.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天气预报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难点:如何将收集到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制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
解决办法:
1.通过演示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制作步骤。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收集到的天气信息,培养合作能力。
3.设置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制作预报,发现问题并解决,提高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天气预报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内容。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科学实验器材(如温度计、湿度计)。
2.课程平台: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
3.信息化资源:天气网站、天气预报视频、气象数据图表。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小组合作学习材料、天气预报制作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1.播放一段关于天气变化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天气现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天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我们如何知道未来的天气情况呢?”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用时:5分钟
【讲授新课】
1.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步骤:
-收集天气信息:通过气象网站、电视、手机等渠道获取。
-分析天气信息:了解气温、湿度、风力等数据。
-制作天气预报: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结合气象图表,制作预报。
用时:10分钟
2.展示天气预报制作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3.讲解气象图表的解读方法,如气温曲线图、风向风速图等。
用时:10分钟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收集和整理天气信息,以及如何制作简单的天气预报。
用时:5分钟
【巩固练习】
1.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制作一份简单的天气预报。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用时:10分钟
【课堂提问】
1.提问:“同学们,制作天气预报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用时: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
1.教师提问:“天气预报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并拓展。
用时:5分钟
【创新教学】
1.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通过VR设备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2.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局,了解天气预报的实际工作情况。
用时:5分钟
【总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天气预报制作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用时:5分钟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一周的天气预报,分析其准确性。
用时:5分钟
【教学反思】
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收集学生反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用时: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天气预报的历史与发展:介绍天气预报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现代气象技术的应用。
-气象灾害的类型与预防:讲解常见的气象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等,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
-地球气候系统:探讨地球气候系统的组成、运行原理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气象观测工具:介绍气象观测工具的种类、原理和使用方法,如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等。
-气象卫星与遥感技术:解释气象卫星的工作原理,以及遥感技术在气象观测中的应用。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气象科学的科普书籍,如《气象奇观》、《天气的故事》等。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局或气象科普馆,亲身体验气象科学的魅力。
-建议学生关注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和气象信息。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气象观测活动,如制作简易气象站,记录气温、湿度等数据。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气象网站、气象博客等,了解最新的气象科学动态。
-组织学生开展气象科普讲座,邀请气象专家为学生讲解气象知识。
-建议学生参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