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家级贫困县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 析
区域经济差异是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都关注 的重要问题,适度的经济差异有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 的合理转移,经济差异过大则会弱化业已形成的分工与协 作,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已有研究往往忽视了县域 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 利用ESDA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2⑻0-2010年中国国家级 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将贫困县按 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种类型,计算其马尔可夫链矩阵和空间 马尔可夫链矩阵,并进行类型转变及其与邻域类型转变关系 的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国家级贫困县在数量 上表现为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即强者日趋极化,而弱者曰趋 边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一西递增,南一北递减的分异 趋势。从总体分布格局来看,11年间Moran’ s I估计值呈 上升趋势,县域经济的自相关性在不断增加;从局部分布格 局来看,各贫困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县域之间的 经济差异有所扩大。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比较显著的俱乐部趋 同特征,其中高、低水平趋同俱乐部稳定性最强,其维持原 有状态的可能性分别为0.942和0. 957;趋同俱乐部类型的 转变受邻域空间背景的影响明显,邻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程度 聚集类型的演变具有促进或制约效应。11年间县域经济的 热、冷点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冷点区域在空间上形成“两 横三纵”的空间架构。资源基础、区位条件以及空间近邻效 应是贫困县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制定多中心 空间开发政策、强化县域经济跨行政区合作、提升扩散型区 域辐射效应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差异;ESDA-GIS;空间计量;贫困县;中
F127 A 1⑻2-2104
(2014) 05-0153-08
区域差异始终是经济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适度 的经济差异对于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合理转移有帮助, 经济差异过大反而会弱化业已形成的分工与协作,甚至有可 能影响到社会稳定[1]。研究区域间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 其成因,可以为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和发迗地区保持竞争力提 供政策制定依据[2]。我国由于不同区域间在自然禀赋、区 位条件、政策倾斜、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 异,致使区域经济差异显著,不仅表现在沿海与内地之间, 东西与南北之间,甚至在同一区域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这 引起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开展了大量学术研究。从研究尺度 看,既有全国[3]、三大地带[4]、大经济区[5]和省域[6]层 面上的宏观研究,也有基于县域[7]和乡镇[8]视角的微观研 究;从研究对象看,既有针对发迗地区[9]和欠发迗地区[10] 内部差异的研究,还有针对如省际边缘区[11]和铁路沿线经 济带[1]等特殊区域的跨界研究;从研究方法看,既采用传 统的统计分析手段(变差函数[12]、Gini系数[13]、信息熵
[14]、Theil指数[15]等)和计量经济模型(趋同模型[16]、 小波分析[3]、随机前沿模型[17]等),也借助空间计量学方 法(空间自相关[2]、地理加权回归[6]、趋势面分析[11]等) 展开研究。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但全国仍有 1.28亿的贫困人口 [18]。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尤其是县域经 济发展是减少农村贫困的根本途径。国家级贫困县是经国务 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的国家实施经济扶持的县 级行政区特定称谓,研究其经济时空差异是科学制定县域经 济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家级贫困县空间差异的 研究鲜见报道,全国范围的格局研究更是少见。针对上述不 足,本文以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为案例,基于GIS空间计量 测度方法,分析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以期为贫困地区空间 格局有序开发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决策依据。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国家级贫困县概况
1986年,国家首次划出273个国家贫困县;1994年, 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家贫困县扩大为592个;
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发布, 取消了沿海发达地区的所有国家级贫困县,增加了中西部地 区的贫困县数目,但总数依然为592个,同时将“贫困县” 的提法改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中国农村 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发布,2012年3月,国务 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最新的扶 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虽仍为592个,但空间分布上有所 调整。1994-2012年,调出的县有127个(图1),主要位于 内蒙古(12个)、陕西(11个)、山西(10个)、山东(10 个)和辽宁(9个)等省区,这些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 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准格尔旗依靠 丰富的煤炭资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