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doc

发布:2017-10-30约3.11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5七律·长征 备课时间:2014年10月18日 上课时间:2014年10月21日 班级:五(3)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三:课前准备: ①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VCR。 ②准备诗配乐《七律·长征》。 ③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 此诗距离现在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结合内容的理解上看注释而理解全诗的意境。而诗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席豪迈的诗风。 教学过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读准诗歌: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 2、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板书课题) 4、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5、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读诗 (二)赏读诗句,领略诗境 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交流) 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划出来。你们都是划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 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 磅礴/ 走/ 泥丸”。(出示) 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红军是怎样面对的?(再次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只等闲”)。 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再带着感受读一读,讨论红军其中的辛苦。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呢? 3、出示:“金沙/ 水拍/ 云崖/ 暖,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小结: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夺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滚滚的大渡河中。 我们胜利了(读)—(怎样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又该怎样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更加明确怎样读)三个句子带着不同的感情去朗读。 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出示:铁索度图片 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小结: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夺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滚滚的大渡河中,知道这个背景指导学生读句子。欣赏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度视频。 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雾气蒸腾,巧渡金沙,欢快心情) 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学生自由补充) 4、出示:“更喜/ 岷山/ 千里/ 雪,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诵读全诗,品悟诗情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齐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学唱七律诗,升华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