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演示稿)数学课标修订解读.doc

发布:2016-03-08约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课标》变之辨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福州教育学院 刘自强 修订过程: 从2005年~2007年,历经上上下下10余次反复修改,2007年形成修订稿,下发到各地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2010年又作较大修改后再次征求意见,2011年正式定稿送审,2012年颁布实施。 修改的基础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 ——肯定并坚持10年“课改”的方向,充分吸纳10年实验的经验与教训); 修改过程稳步进行,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增强可操作性,更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 友情提醒: 不要只是关注知识内容及要求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理念上以及 对教学方法措施上要求的变化——所以,新学年尽管多数年级教材没有变化,但教学上也都要按新版《课标》要求“正式实施”。 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认真学习和充分领会的基础上,“把基本理 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首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明确了,办法总会有的。 2011年版《课标》总体框架: 一、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总目标、学段目标 三、课程内容:分学段、分内容领域 四、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附录: 目标行为动词解释、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帮助理解) 浅析五个方面主要变化 (总的又可看作两大块:核心理念 具体举措 ) 一、核心理念方面 1.关于数学观的修改: ●?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标》最重要的变化是提出“数学教育”理念,并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核心: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 2.关于培养目标的修改: 原 “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变为 “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四基”?原实验稿: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其中,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主要对应“数与代数”部分内容,空间观念对应于“图形与几何”部分,数据分析观念对应于“统计与概率”部分,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发展则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渗透、培养。 数感主要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突出对数量关系的感悟,体现对这方面的强调和重视。)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例谈: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与引导建模、引导优化) 符号意识(原“符号感”)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如何“引”和“逼”学生经历符号化过程?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来在“空间观念”中有一句: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正式版将之单列,并明确指出不仅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展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 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与原来的“统计观念”比,降低了对“决策”方面的要求,而突出了数据收集、分析以及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运算能力——不仅包括运算技能,还包括运算思维素质。它的培养、发展一般要经历如下过程: 由具体到抽象(运算思维的抽象程度,是运算能力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 由法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