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细菌生理与培养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技术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可将细菌分成两大类型 ⒈ 自养菌 能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如CO2、N2、 NH3 等合成复杂的菌体原生质。 ⑴ 化能自养菌 细菌所需能量可以来自无机物的氧化 ⑵ 光能自养菌 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 ⒉ 异养菌 不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必须供给多种有机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糖类等,才能合成菌体的原生质。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大多从有机物的氧化中获得。包括: ⑴腐生菌 以无生命的有机物,如动植物尸体、腐败的食物等作为营养物质 ⑵寄生菌 寄生于活体内,从宿主体内的有机物质中获取营养。 所有的病原菌都是异养菌,大部分是寄生菌 IMViC试验 I:吲哚试验 M:甲基红试验 Vi:VP试验 C:枸橼酸盐利用实验, 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如大肠埃希菌+ + - -,产气杆菌- - + +。 (一)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 1、细菌的生长繁殖包括菌体各组分有规律的增长及菌体数量的增加。 2、二分裂繁殖:球菌可从不同平面分裂,分裂后形成不同方式排列。杆菌则沿横轴分裂。细菌分裂时,菌细胞首先增大,染色体复制。 3、繁殖速度快、间隔世代短: 一般20~30分钟一代 (二)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1、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现象 混浊:大多数细菌 沉淀:链状生长的细菌 菌膜:专性需氧菌, 如结核杆菌、枯草杆菌 3、固体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使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上散开。 菌落(colony):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纯培养:将一个菌落的细菌移植到新鲜的固体培养基斜面上培养的过程,称为纯培养。长出的细菌群为纯培养物。? 在兽医中的应用 1.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2.细菌学的研究 3.生物制品的制备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肠道杆菌IMViC试验特性 吲哚 甲基红 V-P 枸橼酸盐 埃希菌属 + + — — 沙门菌属 — + — + 志贺菌属 +/— + — — 克雷伯菌属 — +/— +/— +/— 变形杆菌属 +/— + —/+ —/+ 2、合成代谢产物 细菌合成菌体所需的各种成分及其他产物。 毒素 热原质抗生素细菌素 维生素 色素 四、细菌的生长繁殖 生长曲线 迟缓期 对数期 稳定期 衰退期 五、细菌的培养 (一)培养基:是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 1、常用培养基的种类 (1)按其营养成分和用途不同分类 ① 基础培养基:能满足一般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 ② 营养培养基:基础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膏等物质,专供营养要求较高或有特殊需求的细菌生长。 ③ 选择培养基:选择所需分离的细菌而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④ 鉴别培养基:供细菌生化反应试验用的,可以鉴别细菌。 ⑤ 厌氧培养基:供厌氧性细菌培养用。 (2)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状的不同分类 ① 液体培养基:不含有琼脂 ② 固体培养基:含有2%琼脂 ③ 半固体培养基:含有0.5-0.7%琼脂 液体培养基 +1.5-2.5%琼脂 固体培养基 +0.3-0.5%琼脂 半固体培养基 2、配制培养基的基本要求 依据细菌的物质代谢要求和营养需要,必须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碳源、氮源、矿物质以及生长环境条件,因此,在制作细菌培养基时,必须掌握如下原则和要求: ① 含各种营养物质 ② 适当的水分 ③ 适宜的pH和渗透压 ④ 不应含有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 ⑤ 应均质透明,应彻底灭菌 ⑥ 对某些微生物必须提供一些特殊物质 鉴别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1、充足的营养: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 2、合适的酸碱度:多数病原菌适宜PH值7.2—7.6 3、适宜的渗透压:多数细菌需在等渗环境中才能很好的生长繁殖 4、适宜的温度:病原菌最适温度生长温度为37℃ 5、适宜的气体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