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节 细菌的遗传变异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技术课件.ppt

发布:2016-11-01约1.32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第六节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遗传是物种存在的基础,变异是物种存在的前提 1.细菌繁殖快、数量大 前 言 基本概念 1.遗传 2.变异 指亲代细菌与子代细菌的相似性,它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是各种细菌存在的根据。 指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细菌之间的不相似性,细菌得以发展进化 一、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一)、基因组 (二)、质粒 细菌的基因组位于核体,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遗传物质,多为环状双螺旋DNA分子。质粒可以自身复制,随宿主菌分裂传到子代菌体。 二、 微生物遗传变异机理 (一)、基因突变 概 念 类 型 简称突变,是变异的一种,指生物细胞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1、自发突变 2、诱发突变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基因重组:将一个不同性状个体细胞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细胞内并使之发生遗传变异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细菌的基因重组有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和接合等四种方式。 转 化 转 导 普遍性 局限性 供体菌游离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称为转化。 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接 合 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由供体细菌将质粒DNA转移给受体细菌的过程。 三、微生物的主要变异现象 (一) 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1、形态的变异:微生物在异常条件下生长发育时,可以发生形态的改变。 炭疽杆菌 病猪咽喉 细长丝状 慢性猪丹毒病猪 心内膜疣状物 猪丹毒杆菌 长丝状 2、结构与抗原性变异 常见的有细胞壁缺陷变异 、荚膜变异、芽孢变异或鞭毛变异等。 青霉素、溶菌酶 正常形态细菌 ──────→ L型变异 禽巴氏杆菌 失去荚膜 (毒力、抗原性也发生改变) 普通培养基 42-43℃ 炭疽杆菌────→失去形成芽胞能力, 毒性降低 10-20天 3、菌落变异 细菌菌落分为两种类型,即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光滑型(S型)和菌落表面粗糙、枯干,边缘不整齐的粗糙型(R型) (二)生化变异 1、营养型变异 主要引起营养缺陷型变异,即细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营养物质的能力,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2、抗药性变异 是对某种化学药物或致死性物理因子抗性的变异。如耐药性的产生、对多种物理因素的抗性增强等。 3、毒力变异:毒力强的微生物在体外连续传代或长期培养于不适宜的环境中,毒力往往会减弱;若再通过易感动物,则可能使毒力恢复或增强。 (三)、菌种的保藏 1、 斜面低温保藏法 2、 液体石蜡封存法 3、 砂土保藏法——适于孢子、芽孢的保藏。 4、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